文章解析

jiā
fēng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xíng
dōu
shì
tuì
退
zhī
shī
zhēn
yǒu
rén
jiā
shuǐ
bàn
fēi
qiān
qǐng
sāng
zài
chuán
kòng
shí
guà

译文

我此行所见的景致,都像是韩愈诗中描绘的那般真切,真的有人家的房屋半扇门扉浸在水中。广阔的桑麻田野仿佛就在船底之下,只剩下水中的石发挂着渔人的蓑衣。

逐句剖析

"我行都是退之诗":我此行所见的景致,都像是韩愈诗中描绘的那般真切,

"真有人家水半扉":真的有人家的房屋半扇门扉浸在水中。

"千顷桑麻在船底":广阔的桑麻田野仿佛就在船底之下,

"空余石发挂鱼衣":只剩下水中的石发挂着渔人的蓑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三)》是北宋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点明行程所见如韩愈诗中景象;次句描绘水边人家门户半浸水中的实景。后两句则写船行水上,千顷桑麻仿佛在船底铺展,水中只余下石发挂着渔人的蓑衣。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行程中所见水村、桑麻、水中景物的刻画,既展现了沿途水乡风光的独特,又暗含舟行途中的闲情与对自然景致的细致观察,虽写阻风境遇,却无愁苦之感,尽显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慈湖夹阻风五首》是宋代文人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六月,前往英州(现今广东英德)的路途中创作的一组诗歌。这首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我行都是退之诗”,开篇巧妙化用韩愈的诗意。韩愈诗歌中常有对山水风光的细致描摹,苏轼此处说自己的行程所见都如韩愈诗中景象一般,既点出旅途风光的诗意,又暗示眼前景色与古诗意境的契合,为下文写景铺垫了文化底蕴。次句“真有人家水半扉”,聚焦眼前实景。诗人在船上看到水边人家的房屋,门扉一半似乎浸在水中,“真有”二字带着一丝惊喜与确认,将韩愈诗中的意境落到实处,生动勾勒出江南水乡人家临水而居的独特风貌,画面鲜活而富有生活气息。第三句“千顷桑麻在船底”,因阻风停船而生奇思。船被风浪阻隔,原本应在岸边的千顷桑麻田,此刻仿佛倒映在船下的水中,“在船底”的错觉既写出船行受阻时的视角变化,又暗含对无法前行、错过岸边美景的遗憾,将广阔的田园风光浓缩于眼前的局限之中,带有一丝无奈。末句“空余石发挂鱼衣”,转向水中景物。眼前没有了行进中所见的桑麻田园,只剩下水中石上生长的藻类和挂着的渔人衣物。“空余”二字透出几分空寂与怅惘,既写出阻风时所见的清冷景致,又暗合旅途受阻的闲愁,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和穆父新凉》

下一篇:宋·苏轼《濠州七绝 观鱼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