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biàn
cái
shī
guī
shàng
tiān
zhú
shī
wè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dào
rén
chū
shān
shān
huī
bái
yún
jiě
xiào
qīng
sōng
yǒu
āi
wén
dào
rén
guī
niǎo
shān
róng
kāi
shén
guāng
chū
bǎo
āi
xiǎng
jiàn
nán
běi
shān
huā
qián
hòu
tái
shēng
wèn
dào
rén
jiè
chán
wéi
huī
suǒ
wén
ér
lái
suǒ
jiàn
ér
dào
rén
xiào
ān
zài
zāi
nián
běn
zhù
jīn
zhě
lái
jìng
fēi
shì
qiě
shí
bái
yáng
méi

译文

禅师离寺,山色黯然如死灰。白云不懂得欢笑,青松也带着哀愁。忽闻禅师归来,鸟语花香,山色焕然。灵隐寺西玉女峰的禅师头顶佛光,佛法的雨露洗净了世间的浮尘。不禁想象南北山上,前后台的花儿都已绽放。托人带话问候道人,想借禅理来调侃一番。你出去时听到了什么,回来时又见到了什么。禅师只是微笑不答,这深意究竟何在。从前本来不是留住在这里,现在也不是重新再来这里。这样的说法终究不算恰当,不如且尝这白杨梅的滋味。

逐句剖析

"道人出山去":禅师离寺,

# 道人:有道之人,这里指辨才法师。

"山色如死灰":山色黯然如死灰。

"白云不解笑":白云不懂得欢笑,

"青松有余哀":青松也带着哀愁。

"忽闻道人归":忽闻禅师归来,

"鸟语山容开":鸟语花香,山色焕然。

"神光出宝髻":灵隐寺西玉女峰的禅师头顶佛光,

# 宝髻:灵隐寺西玉女峰,一石状人,两髻分明。,神光:佛光。

"法雨洗浮埃":佛法的雨露洗净了世间的浮尘。

# 法雨:佛法如雨滋润洒布大地。佛教称雨为法雨。

"想见南北山":不禁想象南北山上,

# 南北山:指西湖周围南北两支山脉。西湖群山为天目山支脉,天目山蜿蜒东来,集于天丛山,往南往东为龙井山、大慈山、玉岑山、积庆山、龙山、凤山、吴山,都称南山;由天竺山往东,为灵隐山、仙姑山、履泰山、宝云山、巨石山,都称北山。

"花发前后台":前后台的花儿都已绽放。

"寄声问道人":托人带话问候道人,

# 问:问候。

"借禅以为诙":想借禅理来调侃一番。

# 诙:谐。

"何所闻而来":你出去时听到了什么,

# 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这两句用典:三国时期,名士嵇康、向秀在树下打铁,权贵钟会前往探视。嵇康、向秀没有理睬,钟会正欲离开,嵇康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何所见而去":回来时又见到了什么。

"道人笑不答":禅师只是微笑不答,

"此意安在哉":这深意究竟何在。

"昔年本不住":从前本来不是留住在这里,

# 昔年本不住:从前本来不是留住在这里。

"今者亦无来":现在也不是重新再来这里。

# 今者亦无来:现在也不是重新再来这里。无来,语意双关。

"此语竟非是":这样的说法终究不算恰当,

"且食白杨梅":不如且尝这白杨梅的滋味。

# 白杨梅:产于杭州南山,又称圣僧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是北宋文豪苏轼于熙宁年间任职杭州时所作五言古诗。此诗以天竺寺高僧辩才离寺复归之事为由,上段以拟人笔法写景:辩才离去时“山色如死灰”尽显萧索,归来时“鸟语山容开”顿现生机,通过“青松有余哀”与“法雨洗浮埃”的意象对比,暗喻佛法去留对自然万物的影响。下段转入禅理探讨,“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化用《金刚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之旨,将深奥佛理寓于诙谐问答。结句“且食白杨梅”尤为精妙,又以日常饮食消解玄谈,体现苏轼“以俗为雅”的典型手法。全诗在景物拟人、禅机对答与风物点染间自由转换,既见诗人与高僧的方外交谊,更展露其“出入佛老而不为所缚”的圆融思想,堪称北宋禅理诗“理趣相生”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创作于北宋熙宁年间(1073-1075),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此间苏轼与天竺寺高僧辩才禅师交游甚笃。辩才禅师乃当时名僧,兼通律宗与禅门,曾一度离寺他去。当其重返天竺寺时,苏轼特作此诗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禅理题材诗,借山色、白云、青松、鸟语、白杨梅等意象,既庆贺辩才法师重返寺院,抒发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又融入禅宗虚空之理,以通俗日常的物象呼应玄妙禅意,展现出苏轼诗作物我相契的特色。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等句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性,“青松有余哀”更以“余哀”写松树愁绪,通过“不解笑”“有余哀”的拟人化描写,将辩才离寺时的萧索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手法既强化了景物描写的情感,又暗含佛法兴衰与自然感应之理。对比:“道人出山去”与“忽闻道人归”描绘出辩才离寺时山间毫无生气、满是哀伤的景象,“鸟语山容开”则展现出其归来时鸟儿欢鸣、山林焕发生机的画面,前后景象的鲜明对比,凸显出重逢的喜悦;离寺时的“死灰”“余哀”寄托着因分别而生的怅然,归来时的“鸟语”“山容开”则传递着重逢的欣喜,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变化,将内心的情感变化生动展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开篇“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以拟人手法写景,“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更以“不解笑”“有余哀”赋予云松人性,烘托辩才离寺时的萧索氛围。继而“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笔锋陡转,“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以佛门意象状写禅师归来时的庄严气象,前后景物对比暗含佛法兴衰之理。中段“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承上启下,引出“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的戏问之语。“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化用《维摩经》文殊问疾典故,将深奥佛理寓于诙谐问答。禅师“笑不答”的回应,正合禅宗“不立文字”之旨。末四句“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阐发《金刚经》“无住”真谛,而“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突然转笔,以杭州特产“白杨梅”收束全篇,既落实地域特征,又以日常饮食消解玄谈,体现苏轼“以俗为雅”的典型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三月二十九日二首(其二)》

下一篇:宋·苏轼《起伏龙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