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出山去":禅师离寺,
# 道人:有道之人,这里指辨才法师。
"山色如死灰":山色黯然如死灰。
"白云不解笑":白云不懂得欢笑,
"青松有余哀":青松也带着哀愁。
"忽闻道人归":忽闻禅师归来,
"鸟语山容开":鸟语花香,山色焕然。
"神光出宝髻":灵隐寺西玉女峰的禅师头顶佛光,
# 宝髻:灵隐寺西玉女峰,一石状人,两髻分明。,神光:佛光。
"法雨洗浮埃":佛法的雨露洗净了世间的浮尘。
# 法雨:佛法如雨滋润洒布大地。佛教称雨为法雨。
"想见南北山":不禁想象南北山上,
# 南北山:指西湖周围南北两支山脉。西湖群山为天目山支脉,天目山蜿蜒东来,集于天丛山,往南往东为龙井山、大慈山、玉岑山、积庆山、龙山、凤山、吴山,都称南山;由天竺山往东,为灵隐山、仙姑山、履泰山、宝云山、巨石山,都称北山。
"花发前后台":前后台的花儿都已绽放。
"寄声问道人":托人带话问候道人,
# 问:问候。
"借禅以为诙":想借禅理来调侃一番。
# 诙:谐。
"何所闻而来":你出去时听到了什么,
# 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这两句用典:三国时期,名士嵇康、向秀在树下打铁,权贵钟会前往探视。嵇康、向秀没有理睬,钟会正欲离开,嵇康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何所见而去":回来时又见到了什么。
"道人笑不答":禅师只是微笑不答,
"此意安在哉":这深意究竟何在。
"昔年本不住":从前本来不是留住在这里,
# 昔年本不住:从前本来不是留住在这里。
"今者亦无来":现在也不是重新再来这里。
# 今者亦无来:现在也不是重新再来这里。无来,语意双关。
"此语竟非是":这样的说法终究不算恰当,
"且食白杨梅":不如且尝这白杨梅的滋味。
# 白杨梅:产于杭州南山,又称圣僧梅。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禅理题材诗,借山色、白云、青松、鸟语、白杨梅等意象,既庆贺辩才法师重返寺院,抒发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又融入禅宗虚空之理,以通俗日常的物象呼应玄妙禅意,展现出苏轼诗作物我相契的特色。
2.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等句赋予自然景物以人性,“青松有余哀”更以“余哀”写松树愁绪,通过“不解笑”“有余哀”的拟人化描写,将辩才离寺时的萧索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手法既强化了景物描写的情感,又暗含佛法兴衰与自然感应之理。对比:“道人出山去”与“忽闻道人归”描绘出辩才离寺时山间毫无生气、满是哀伤的景象,“鸟语山容开”则展现出其归来时鸟儿欢鸣、山林焕发生机的画面,前后景象的鲜明对比,凸显出重逢的喜悦;离寺时的“死灰”“余哀”寄托着因分别而生的怅然,归来时的“鸟语”“山容开”则传递着重逢的欣喜,通过自然景物的对比变化,将内心的情感变化生动展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开篇“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以拟人手法写景,“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更以“不解笑”“有余哀”赋予云松人性,烘托辩才离寺时的萧索氛围。继而“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笔锋陡转,“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以佛门意象状写禅师归来时的庄严气象,前后景物对比暗含佛法兴衰之理。中段“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承上启下,引出“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的戏问之语。“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化用《维摩经》文殊问疾典故,将深奥佛理寓于诙谐问答。禅师“笑不答”的回应,正合禅宗“不立文字”之旨。末四句“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阐发《金刚经》“无住”真谛,而“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突然转笔,以杭州特产“白杨梅”收束全篇,既落实地域特征,又以日常饮食消解玄谈,体现苏轼“以俗为雅”的典型手法。
下一篇:宋·苏轼《起伏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