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bié
rùn
shǒu
zhò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zhí
liáng
shǒu
hái
shēng
yuè
dàn
táng
jiǔ
lán
rén
sàn
yuè
qīn
láng
běi
míng
zhāo
guī
yàn
nán
xiáng
yǎo
tiǎo
gāo
míng
fēng
liú
zhèng
zhuāng
shí
fēn
sàn
shuǐ
yún
xiāng
wéi
yǒu
luò
huā
fāng
cǎo
duàn
rén
cháng

译文

本来准备与许太守执手道别,想不到又登上了他办公的厅堂。酒宴结束人群散去只有月光洒满厅堂的走廊。北方的客人明天就要回去了、大雁却要飞往南方。身姿窈窕的高莹如玉,风度翩翩的郑容似庄。一时间也都分散到了江南水乡。只剩下落花芳草、和断了一样的肝肠。

逐句剖析

"欲执河梁手":本来准备与许太守执手道别,

# 河梁:《文选卷二十九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世用“河梁”为送别之词。

"还升月旦堂":想不到又登上了他办公的厅堂。

# 月旦:《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欲有‘月旦评’焉。”这里以许劭指许遵。

"酒阑人散月侵廊":酒宴结束人群散去只有月光洒满厅堂的走廊。

"北客明朝归去、":北方的客人明天就要回去了、

# 北客:这里指苏轼自己,原自汴都出来。

"雁南翔":大雁却要飞往南方。

"窈窕高明玉":身姿窈窕的高莹如玉,

# 窈窕高明玉:“窈窕”二句:高明玉即高莹,郑季庄即郑容。傅子立注:“高明玉,莹也。郑季庄,容也。高莹、郑容皆南徐之名妓。”

"风流郑季庄":风度翩翩的郑容似庄。

"一时分散水云乡":一时间也都分散到了江南水乡。

# 水云乡:江南的水乡。傅子立注:“江南地卑湿而多沮泽,故谓之‘水云乡’,亦谓‘水国’。”刘尚荣按:“《汉语大词典》云:‘水云乡:水云弥漫、风景清幽的地方。多指隐者游居之地。’下引东坡此词傅注为书證。”

"惟有落花芳草、":只剩下落花芳草、

"断人肠":和断了一样的肝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词人参与宴会,宴罢大雁南飞,以“雁南翔”反衬“北客”归去的孤寂冷落,颇具离群索居之感,凸显离别的哀伤;下片描绘两位歌妓的风流云散,进一步衬托出离别的悲戚。全词借景抒情,运用衬托手法,既表现出词人的离别之悲,又蕴含其北返汴梁朝廷的复杂心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关于该词的创作时间,《东坡乐府》朱本卷一认定为熙宁七年(1074),孔《谱》主张是元丰七年(1084)八月,邹王本同样认为作于元丰七年八月,地点为润州,而吴雪涛在《苏词编年辨证》(《文史》第四十辑)中提出,该词创作于元丰八年(1085)五月,苏轼从南都前往常州,途经润州时所作。目前,学界大多认同朱本的观点。关于该词的创作背景,南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九记载:“坡昔过京口,官妓郑容、高莹二人尝侍宴,坡喜之二妓间请于坡,欲为脱籍,坡许之而终不为言。及临别,二妓复之船所恳之,坡曰:‘尔当持我之词以往,太守一见,便知其意。’盖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字也。此老真尔狡猾耶!”这一记载或许最接近该词创作的真实情况,可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借“雁南翔”“二妓散”等景象,运用衬托手法表达离别之悲,蕴含词人北还汴梁朝廷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一句,以向南飞翔的大雁反衬即将北归的作者。大雁成群结队南飞,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作者却孤身一人北行,突出作者离别的孤独与冷落,强化了离情别绪。烘托:“酒阑人散月侵廊”,通过描写宴后厅堂走廊上清冷的月光,烘托出宴散后的凄清气氛和作者落寞的情怀。月光的清冷、寂寥,与作者离别时的心境相契合,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氛围。用典:“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河梁”化用李陵与苏武分别时作《与苏武三首》中“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的典故,原典故描绘友人在河桥分别的场景,表达惜别之情。此处作者用“河梁手”暗示与友人即将分别,体现出对相聚的珍视与离别将至的不舍;“月旦堂”则用东汉许劭、许靖兄弟品评人物的“月旦评”典故,原指品评人物、辨别是非善恶,这里指作者受邀赴宴,暗含对主人许仲涂品评人物才能的推崇。借景抒情:下片“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借“水云乡”的云水汪茫、“落花芳草”的衰败之景,抒发美的事物消失后的惆怅,以及与友人、歌妓分别的悲伤之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酒阑人散月侵廊”,既写宴散月照回廊的景,又融入作者离别的落寞情,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落花芳草”之景与“断人肠”之情交融,以景衬情,情景浑然一体,深刻表达了离别之悲。

3. 分段赏析

上片“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两句,是写词人应邀赴宴。从与下文“酒阑人散”、“北客”的关联可知,开头两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宴前场景,虽未直接描绘主人招待的热情,却通过“欲执”“还升”等动作,暗含主人的殷勤好客以及作者的感激之情,余韵悠长。“酒阑人散月侵廊”,此句明确点明“酒阑人散”的特定时刻,借助厅堂走廊下清冷月光的描写,营造出凄清氛围,烘托出落寞情怀,这种氛围与词人离别的心绪紧密相连,为下文离别之情的抒发做好铺垫。“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此句或许化用曹丕《燕歌行》中“群燕辞归鹄南翔”的诗句,以“雁南翔”反衬“北客”(即词人自己)归去时的孤独与冷落,生动展现出离群索居之感,将离别的悲伤之情凸显出来。下片“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无论是对别筵的补写,还是对近事的回忆,其中都蕴含着作者难忘的韵事。“高明玉”、“郑季庄”即润州名妓高莹、郑容,她们曾在苏轼赞助下判落籍、从良,极有可能在苏轼临行时于席上作陪助兴。“窈窕”、“风流”采用互文手法,高度概括了二人容貌与歌舞之美。“一时分散水云乡”,“一时分散”四字,既呼应前文“酒阑人散”,又暗指二妓落籍从良,同时传达出美好事物消逝带来的惆怅;“水云乡”紧扣江南地域特色,以云水苍茫的自然景色,巧妙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情感。“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此句情景交融,“酒阑人散”后,词人眼中皆是惹人愁烦的落花芳草,极度伤心。在古代诗作中,“芳草”常被用于抒写离情,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等,此处词人更多化用杜牧“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的诗意,进一步强化离别的悲伤,与上片情感一脉相承,而二妓的“分散”也起到衬托离情的作用。

4. 作品点评

该词上片叙写作者参与宴会,宴罢后见大雁南飞之景;下片描绘两位歌妓风流云散的情形,以此衬托离别的悲愁。词中借助多种手法抒发作者的离别伤感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离别之主题、时间、结构形式与虚实相生之表现手法,都与上词相同,所不同者,此词开头用典,并用人北归与雁南翔作对比,反衬出词人北还汴粱朝廷的复杂感情。

不详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李金坤《传统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五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失题三道(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