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执河梁手":本来准备与许太守执手道别,
# 河梁:《文选卷二十九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世用“河梁”为送别之词。
"还升月旦堂":想不到又登上了他办公的厅堂。
# 月旦:《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欲有‘月旦评’焉。”这里以许劭指许遵。
"酒阑人散月侵廊":酒宴结束人群散去只有月光洒满厅堂的走廊。
"北客明朝归去、":北方的客人明天就要回去了、
# 北客:这里指苏轼自己,原自汴都出来。
"雁南翔":大雁却要飞往南方。
"窈窕高明玉":身姿窈窕的高莹如玉,
# 窈窕高明玉:“窈窕”二句:高明玉即高莹,郑季庄即郑容。傅子立注:“高明玉,莹也。郑季庄,容也。高莹、郑容皆南徐之名妓。”
"风流郑季庄":风度翩翩的郑容似庄。
"一时分散水云乡":一时间也都分散到了江南水乡。
# 水云乡:江南的水乡。傅子立注:“江南地卑湿而多沮泽,故谓之‘水云乡’,亦谓‘水国’。”刘尚荣按:“《汉语大词典》云:‘水云乡:水云弥漫、风景清幽的地方。多指隐者游居之地。’下引东坡此词傅注为书證。”
"惟有落花芳草、":只剩下落花芳草、
"断人肠":和断了一样的肝肠。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借“雁南翔”“二妓散”等景象,运用衬托手法表达离别之悲,蕴含词人北还汴梁朝廷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一句,以向南飞翔的大雁反衬即将北归的作者。大雁成群结队南飞,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作者却孤身一人北行,突出作者离别的孤独与冷落,强化了离情别绪。烘托:“酒阑人散月侵廊”,通过描写宴后厅堂走廊上清冷的月光,烘托出宴散后的凄清气氛和作者落寞的情怀。月光的清冷、寂寥,与作者离别时的心境相契合,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氛围。用典:“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河梁”化用李陵与苏武分别时作《与苏武三首》中“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的典故,原典故描绘友人在河桥分别的场景,表达惜别之情。此处作者用“河梁手”暗示与友人即将分别,体现出对相聚的珍视与离别将至的不舍;“月旦堂”则用东汉许劭、许靖兄弟品评人物的“月旦评”典故,原指品评人物、辨别是非善恶,这里指作者受邀赴宴,暗含对主人许仲涂品评人物才能的推崇。借景抒情:下片“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借“水云乡”的云水汪茫、“落花芳草”的衰败之景,抒发美的事物消失后的惆怅,以及与友人、歌妓分别的悲伤之情,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酒阑人散月侵廊”,既写宴散月照回廊的景,又融入作者离别的落寞情,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落花芳草”之景与“断人肠”之情交融,以景衬情,情景浑然一体,深刻表达了离别之悲。
3. 分段赏析
上片“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两句,是写词人应邀赴宴。从与下文“酒阑人散”、“北客”的关联可知,开头两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宴前场景,虽未直接描绘主人招待的热情,却通过“欲执”“还升”等动作,暗含主人的殷勤好客以及作者的感激之情,余韵悠长。“酒阑人散月侵廊”,此句明确点明“酒阑人散”的特定时刻,借助厅堂走廊下清冷月光的描写,营造出凄清氛围,烘托出落寞情怀,这种氛围与词人离别的心绪紧密相连,为下文离别之情的抒发做好铺垫。“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此句或许化用曹丕《燕歌行》中“群燕辞归鹄南翔”的诗句,以“雁南翔”反衬“北客”(即词人自己)归去时的孤独与冷落,生动展现出离群索居之感,将离别的悲伤之情凸显出来。下片“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无论是对别筵的补写,还是对近事的回忆,其中都蕴含着作者难忘的韵事。“高明玉”、“郑季庄”即润州名妓高莹、郑容,她们曾在苏轼赞助下判落籍、从良,极有可能在苏轼临行时于席上作陪助兴。“窈窕”、“风流”采用互文手法,高度概括了二人容貌与歌舞之美。“一时分散水云乡”,“一时分散”四字,既呼应前文“酒阑人散”,又暗指二妓落籍从良,同时传达出美好事物消逝带来的惆怅;“水云乡”紧扣江南地域特色,以云水苍茫的自然景色,巧妙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情感。“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此句情景交融,“酒阑人散”后,词人眼中皆是惹人愁烦的落花芳草,极度伤心。在古代诗作中,“芳草”常被用于抒写离情,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等,此处词人更多化用杜牧“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的诗意,进一步强化离别的悲伤,与上片情感一脉相承,而二妓的“分散”也起到衬托离情的作用。
4. 作品点评
该词上片叙写作者参与宴会,宴罢后见大雁南飞之景;下片描绘两位歌妓风流云散的情形,以此衬托离别的悲愁。词中借助多种手法抒发作者的离别伤感情绪。
# 此词离别之主题、时间、结构形式与虚实相生之表现手法,都与上词相同,所不同者,此词开头用典,并用人北归与雁南翔作对比,反衬出词人北还汴粱朝廷的复杂感情。
不详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李金坤《传统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