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送我东来时":朋友我外出做官沿着江东而下,
"手栽荔子待我归":亲手种下荔枝,等我早日回还。
"荔子已丹吾发白":荔枝已结出桔色果子,我的头发也变的有些斑白。
"犹作江南未归客":仍客居在遥远的江南,未回到故乡。
"江南春尽水如天":暮春的江南,湖水荡漾,水天一线。
# 水如天:谓水之明净。
"肠断西湖春水船":荡舟西湖、思乡的哀愁令人肠断。
"想见青衣江畔路":回想起物产富饶的青衣江畔,
# 青衣江:苏轼故乡在青衣江畔。
"白鱼紫笋不论钱":白鱼紫笋随手可得,根本不用花钱去买。
"霜髯三老如霜桧":三位老人好像耐霜的桧树,
# 三老:指蔡子华、杨君素、王庆源三位故乡老友。蔡子华向苏轼求诗,苏轼写了这首诗,并要蔡转杨、王二人看,故诗中提到他们。
"旧交零落今谁辈":过去的亲朋所剩不多了,谁还与你们做伴?
# 辈:一作在。,零落:飘零,流落。
"莫从唐举问封侯":我不会问看相人,能不能做高官,
# 唐举:战国时看相的人。
"但遣麻姑更爬背":只希望有麻姑搔背,做个快活悠闲的活神仙。
# 麻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她的手指象鸟爪,蔡经见后曾想:“背大痒时,得此爪以背,当佳。”后代文人常用作典故。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思乡怀友诗。诗歌通过描写故人送自己东来时手栽荔枝待归,自己却鬓发已白仍未归,又描绘江南西湖美景却难消思乡之愁,还想象故乡青衣江畔的物产,以及感叹旧友渐老等内容,表达了苏轼对故乡及旧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的往昔与“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的当下进行对比,突出时光流逝与自身漂泊未归的境遇。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借“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的西湖美景,抒发自己浓烈的思乡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用典:“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中,运用唐举为蔡泽看相和麻姑搔背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诗开篇“故人送我东来时,……犹作江南未归客”四句,以今昔对比,借荔枝由友人手栽到如今成熟而自己却漂泊未归、白发已生的变化,流露出时光易逝、归乡无期的惆怅。中间“江南春尽水如天,……白鱼紫笋不论钱”四句,前两句以西湖“水如天”的美景,却引发“肠断”之感,以乐景衬哀情,突出思乡之苦;后两句想象故乡青衣江畔物产丰富,进一步强化对故乡的思念。结尾“霜髯三老如霜桧,……但遣麻姑更爬背”四句,先以“霜髯三老”喻故乡老友渐显苍老,感慨旧交零落,再连用唐举、麻姑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寄蔡子华》是苏轼诗作中怀人思乡的佳作。此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婉转,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将对故乡、旧友的思念以及对仕途的厌倦之情表达得真挚动人。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用典等手法,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刻。如今昔对比凸显时光流逝与漂泊之苦,借景抒情强化思乡之愁,用典则巧妙传达出对人生的态度。虽无特别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但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层层递进。从回忆与故人的过往,到描绘身处之地与故乡之景,再到感慨旧交与表达自身心境,展现出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学史上,它体现了苏轼诗歌自然流畅、情感真挚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为研究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提供了生动的文本。
上一篇:宋·苏轼《刁同年草堂》
下一篇:宋·苏轼《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