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yó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píng
shēng
ruò
chōng
fēng
guī
fēi
shí
suǒ
cóng
hǎo
zhū
chuān
穿
wàng
xīn
tuì
退
chóng
chóng
shān
sēng
yǒu
wèi
nìng
zhī
lóng
yán
zhǐ
xiào
nóng
shàng
yǒu
shū
qīng
jìng
wèi
róng
chūn
shuì
qiān
zhōng

译文

我一生就像弱小的鸟儿寄托在猛烈的风中,如今回去飞翔能认清方向。你美好的话语像珍珠一样一颗颗串联起来,我虚妄的心思像膜一样一层层褪去。山里的僧人有自己的意趣哪里知道你,泷地的官吏沉默不语只是笑我。还有读书这清净的事业,不容许春睡对抗那千钟美酒。

逐句剖析

"平生弱羽寄冲风":我一生就像弱小的鸟儿寄托在猛烈的风中,

# 冲风:疾风。,弱羽:嫩羽毛,指微禽。

"此去归飞识所从":如今回去飞翔能认清方向。

"好语似珠穿一一":你美好的话语像珍珠一样一颗颗串联起来,

"妄心如膜退重重":我虚妄的心思像膜一样一层层褪去。

# 膜:生物内部的薄皮形组织,具有保护组织作用,如耳膜、眼膜。,妄心:佛家语,妄生分别之心。

"山僧有味宁知子":山里的僧人有自己的意趣哪里知道你,

"泷吏无言只笑侬":泷地的官吏沉默不语只是笑我。

"尚有读书清净业":还有读书这清净的事业,

# 业:亦佛家语。,清净:佛家语,谓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名为清净。

"未容春睡敌千钟":不容许春睡对抗那千钟美酒。

# 钟:古代量名,容六斛四斗。,敌:相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答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弱羽寄冲风”自比,形象地写出自己仕途的艰难;颔联则体现出与弟弟交流后的感悟,如去除妄心;颈联通过山僧和泷吏的不同态度,增添了诗歌的生活趣味;尾联表明自己仍有读书的追求,不被世俗的享乐所左右。全诗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展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五月。彼时,苏轼抵达黄州,其弟苏辙(字子由)于该年五月护送苏轼家眷前来。苏轼前往巴河口迎接,还为此作了《晓至巴河口迎子由》一诗。苏辙在舟行至磁湖时,因风浪滞留两日无法前行,苏轼写诗寄给他,苏辙随即作《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二篇答之》回应。苏轼因此又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从”,苏轼开篇感慨自己一生如弱小的羽毛在狂风中飘荡,历经波折。“弱羽”“冲风”形象地描绘出自身在人生风浪中的渺小与艰难。“此去归飞识所从”则表示此次前行仿佛飞鸟归巢,知道自己的方向,暗示经过诸多经历后,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为全诗奠定了回顾与展望的基调。颔联:“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此联前句赞美苏辙的话语如同穿成串的珍珠般美妙、珍贵,体现兄弟间对彼此才华的欣赏。后句表明自己要像去除一层层薄膜一样,逐渐退去妄心,表达了苏轼追求内心纯净、摆脱世俗杂念的愿望,对仗工整,富有哲理。颈联:“山僧有味宁知子,泷吏无言只笑侬”,诗人运用典故。“山僧有味”借山僧对生活真谛的品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许是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泷吏无言”以泷吏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出自己复杂的心境,可能是对人生境遇的无奈或超脱,以典故引发读者联想,增添诗歌的韵味和深度。尾联:“尚有读书清净业,未容春睡敌千钟”,苏轼强调自己还有读书这一清净的事业,不会让贪图春日睡眠般的安逸享受,胜过对千钟美酒(代表世俗富贵)的追求。表明自己坚守精神追求,不被世俗物质诱惑的志向,展现出苏轼高尚的志趣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吊天竺海月辩师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二月三日点灯会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