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g
zhōu
shí
nián
yóu
西
yòng
ōu
yáng
chá
pàn
yù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hí
nán
píng
jīn
chóng
lái
jiàn
sàn
zhāi
hái
cóng
jiù
shè
xīn
yìn
xǐng
qián
shēng
shǒu
shū
fēng
píng
jiǔ
màn
rén
jīng
fēng
suì
shàng
diāo
shū
shuí
lián
gāo
cháng
shì
lǎo
kuáng
mèng
zhū

译文

我认识南屏山的金鲫鱼,再次来到这里,靠着栏杆给它们投喂斋饭剩余的食物。还能从旧时的社寺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好像记得前生曾在这里寻找过手书。湖水被葑草覆盖,长久以来一片荒芜,人们经过丰收之年,生活依然显得凋敝稀疏。有谁会怜悯寂寞的高常侍呢,年老了只能狂歌着回忆孟诸的往事。

逐句剖析

"我识南屏金鲫鱼":我认识南屏山的金鲫鱼,

"重来拊槛散斋余":再次来到这里,靠着栏杆给它们投喂斋饭剩余的食物。

"还从旧社得心印":还能从旧时的社寺中获得心灵的感悟,

"似省前生觅手书":好像记得前生曾在这里寻找过手书。

"葑合平湖久芜漫":湖水被葑草覆盖,长久以来一片荒芜,

"人经丰岁尚凋疏":人们经过丰收之年,生活依然显得凋敝稀疏。

"谁怜寂寞高常侍":有谁会怜悯寂寞的高常侍呢,

"老去狂歌忆孟诸":年老了只能狂歌着回忆孟诸的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是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题材为纪游抒怀。苏轼重游西湖,看到南屏金鲫鱼,忆起旧社心印,目睹西湖葑草弥漫、人丁凋疏的景象,借高适寂寞老去狂歌忆孟诸自比,表达对岁月变迁、人生寂寥的感怀,蕴含着对西湖和人生的深沉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诗人通过写自己认识南屏的金鲫鱼,重游时还来喂食,借金鲫鱼这一具体事物,抒发了自己故地重游的感慨,金鲫鱼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对比:“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将过去的西湖与如今葑草合满、湖面荒芜的景象进行对比,也将丰年本应有的繁荣和实际的民生凋疏作对比,突出了西湖的变化和社会的沧桑,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用典:“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诗人以高适(高常侍)自比,借高适的经历和心境来表达自己的寂寞与对往昔的怀念,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登望谼亭》

下一篇:宋·苏轼《骊山三绝句(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