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难到":空山抵达并不难,
"绝境未易名":可这绝境难以用言辞命名。
"何时谪仙人":不知何时,那位谪居人间的仙人,
"来作钧天声":会来此奏响天上钧天广乐般的声音。
"胸中几云梦":胸中似有云梦泽般广阔,
"余地方恢宏":余下的心境更是恢宏无尽。
"长庚与北斗":金星与北斗星,
"错落缀冠缨":错落点缀如同冠缨上的饰物。
"黄公献紫芝":黄石公献上紫芝,
"赤松馈青精":赤松子馈赠青精米。
"溪山久寂寞":溪山长久以来寂寥无声,
"请续《离骚经》":我愿续写《离骚》般的诗篇。
"抱枝寒蜩咽":寒蝉抱枝呜咽,
"绕耳飞蚊清":飞蚊绕耳发出清响。
"谪仙抚掌笑":谪仙拍手而笑,
"笑此羽皇铭":笑这羽皇铭文太过虚妄。
"我顷尝独游":我先前曾独自游览,
"自适孤云情":自在得如同孤云般随性。
"君今又继往":如今你又接着前往,
"雾雨愁青冥":雾雨弥漫,让青色天空也添了愁容。
"感君兄弟意":感激你兄弟间的情谊,
"寻羊问初平":像探寻黄初平叱石成羊那般寻访仙踪。
"玉床分箭镞":即便玉床间发现箭镞,
"不忍独长生":也不忍独自求长生。
"诗成辄寄我":你写成诗作就寄给我吧,
"妙绝陶谢并":定能精妙绝伦,堪比陶渊明、谢灵运。
"孤鸿方避弋":孤鸿正躲避射猎,
"老骥犹在坰":老骥仍在郊野坚守。
"鸟兽如可群":若能与鸟兽合群,
"永寄槁木形":我愿永远寄身如枯木般的身形。
"何山不堪隐":哪座山不能隐居,
"饮水自修龄":饮着清水,自然能修身延龄。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空山不难到,绝境未易名。何时谪仙人,来作钧天声”,起笔便表明主题为碧落洞。“空山不难到”打破探幽常规认知,强调抵达并非难事,实则为衬托“绝境未易名”——洞之奇绝,难以用言语精准表达,瞬间拉高人对碧落洞的期待。“何时谪仙人,来作钧天声”引入神话想象,借“谪仙人”(暗指超凡脱俗者)与“钧天声”(天上仙乐),将洞境与仙界勾连,赋予碧落洞超现实的浪漫气质,让自然景观承载起人文遐想,为全诗奠定奇幻抒情基调。“胸中几云梦,余地多恢宏。长庚与北斗,错落缀冠缨。黄公献紫芝,赤松馈青精”,此段以想象与用典拓深诗境。“胸中几云梦”化用“气吞云梦”典故,喻示指心境的辽阔与包容,暗合对洞境的震撼感知;“长庚与北斗,错落缀冠缨”把星辰想象成仙人冠缨装饰,将天地万象纳入诗意编织,让碧落洞与宇宙星辰共同融合,构建出宏大的气象。“黄公献紫芝,赤松馈青精”援引黄初平、赤松子等神仙典故,虚构神仙赠礼场景,使洞中的游历,染上超凡脱俗的仙缘色彩,让自然游览升华为精神奇遇,显示出苏轼诗笔的浪漫恣肆。“溪山久寂寞,请续离骚经。抱枝寒蜩咽,绕耳飞蚊清”,从语言与情感角度切入,“溪山久寂寞,请续离骚经”是情感转折点。溪山的“寂寞”,实则是诗人对自然灵性被忽视的感慨,“续离骚经”赋予游览行为文化使命,将个人探幽,与屈原赋骚的精神传承勾连,使山水游历承载起抒情言志的功能。“抱枝寒蜩咽,绕耳飞蚊清”以声写景,寒蝉呜咽、飞蚊清响,以动衬静,在细微声光里,渲染洞中的幽寂氛围,让人身临其境,同时暗合“溪山寂寞”的意境,为后文情感抒发蓄势。“谪仙抚掌笑,笑此羽皇铭。我顷尝独游,自适孤云情。君今又继往,雾雨愁青冥”,此段围绕内容与结构解析,“谪仙抚掌笑,笑此羽皇铭”承接前文神话,以谪仙之“笑”,消解羽皇铭文(仙界符契类文字)的神秘,增添了人间烟火气。“我顷尝独游,自适孤云情”折回自身,以“孤云”自喻,写往昔独游时的自在超脱;“君今又继往,雾雨愁青冥”转向友人,“雾雨愁青冥”以景写情,既描写友人游洞时的天气环境,又藏对友人旅途的牵挂,更通过“我”与“君”的游历串联,让个人情志,在友朋互动中延展,使情感层次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感君兄弟意,寻羊问初平。玉床分箭镞,不忍独长生”,从用典与情感剖析,“感君兄弟意,寻羊问初平”用黄初平“叱石成羊”典故,呼应前文神仙意象,借探寻黄初平,凸显与友人程正辅的兄弟情——因感佩这份情谊,愿共探仙缘。“玉床分箭镞,不忍独长生”续写神话互动,在仙洞“玉床”旁分取箭镞,拒绝独自求仙长生,将兄弟情置于求仙之上,让人间真情,超越仙界虚妄,使诗歌情感从游仙浪漫,落回人间真挚,深化了情谊的珍贵。“诗成辄寄我,妙绝陶谢并。孤鸿方避弋,老骥犹在坰。鸟兽如可群,永寄槁木形。何山不堪隐,饮水自修龄”,写出内容主旨,“诗成辄寄我,妙绝陶谢并”期待友人佳作,以陶渊明、谢灵运比况,既赞友人诗才,又暗合游山玩水、寄情自然的文人传统。“孤鸿方避弋,老骥犹在坰”以“孤鸿避弋”比喻自身避祸(苏轼一生仕途波折),“老骥在坰”表明虽处江湖但是仍存远志,借鸟兽自况,吐露人生境遇与心境。“鸟兽如可群,永寄槁木形。何山不堪隐,饮水自修龄”,最后点题,愿与鸟兽为群,托身槁木、归隐山水,以“饮水自修龄”,将游洞的情志,升华为对隐世、对精神超脱的追求,让全诗在游仙、抒情后,归于对生命本真的反思,显现出苏轼豁达超逸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