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yuán
jiān
yǒu
jiān
kōng
yǒu
yuán
kōng
jǐng
zhōng
xìn
tiān
xíng
zhēn
yàng
yīng
yǎn
xiān
qióng
lián
huán
jiě
shén
shǒu
wàn
qiào
yóu
háo
wèi
fēng
shǒu
wèn
gōng
gōng
xiào
běn
lái
shuí
ài
gèng
qiú
tōng
quán
xiān
shēng
mèng
rén
shī
sān
piān
shì
zhī
jiē
páng
xíng
ér
shí
páng
yǒu
rén
dào
mào
wèi
zhōng
piān
yún
rén
shì
qiě
cháng
zài
liú
zhì
yuán
jiān
fán
jiào
ér
wàng
èr
gào
shì
shì
guǎng
广
zhī
yún

译文

圆融的天地间有万物,万物间有空隙,哪有圆形的天空会像井那样局限呢。我不相信天空的形状就是它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所以应该是因为自己的眼力有限,才会先有了这样的认知局限。如神手般解开了连环的困惑,可万物的窍穴仍在号叫着未通达的风。叩首向先生请教,先生放声大笑,本来就没有什么阻碍,又何必再去追求什么通达呢。乐全先生梦见有人拿三篇诗给他看,字都是横着写的,无法辨认。旁边有个穿道服、相貌古朴的人,为他读了其中一篇,说:人世间的事情尚且会长久存在,留存自身的本质才能领悟“圆融无间”的道理。总共四句,醒来后忘了另外两句,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客人苏轼。苏轼凭着自己的理解扩充成这首诗。

逐句剖析

"圆间有物物间空":圆融的天地间有万物,万物间有空隙,

"岂有圆空入井中":哪有圆形的天空会像井那样局限呢。

"不信天形真个样":我不相信天空的形状就是它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故应眼力自先穷":所以应该是因为自己的眼力有限,才会先有了这样的认知局限。

"连环已解如神手":如神手般解开了连环的困惑,

"万窍犹号未济风":可万物的窍穴仍在号叫着未通达的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叩首向先生请教,先生放声大笑,

"本来谁碍更求通":本来就没有什么阻碍,又何必再去追求什么通达呢。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乐全先生梦见有人拿三篇诗给他看,

"字皆傍行而不可识":字都是横着写的,无法辨认。

"傍有人道衣古貌":旁边有个穿道服、相貌古朴的人,

"为读其中一篇云":为他读了其中一篇,说:

"人事且常在":人世间的事情尚且会长久存在,

"留质悟圆间":留存自身的本质才能领悟“圆融无间”的道理。

"凡四句":总共四句,

"觉而忘其二":醒来后忘了另外两句,

"以告其客苏轼":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客人苏轼。

"轼以私意广之云":苏轼凭着自己的理解扩充成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记梦》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借用《楞严经》中关于“空”的典故,探讨虚空实相的道理。后几句通过“连环已解”“万窍犹号”等意象,延续对这一道理的思索,末句“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则表达了自己与张方平对该道理的认同。此诗将佛经哲理融入诗句,语言简洁而富有思辨性。全诗围绕对“空”的感悟展开,体现了诗人对佛理的思考,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梦诗。借与《楞严经》中“空”的相关的想象景象,写出了对虚空实相道理的探讨,以及自己与张方平对这一道理的认同。

2. 写作手法

化用:“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化用《楞严经》中佛问“空”是方是圆及虚空实相的内容。经中提到“性圆周,皆如来藏”,探讨“空”的形态与本质。苏轼在诗中,以“圆间有物”“物间空”呼应经中对“空”与“物”关系的讨论,用“岂有圆空入井中”的反问,将经中抽象的“空”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质疑把“空”局限于某一形态(如圆空入井)的狭隘认知,既借鉴了佛经的哲理,又通过诗句的具象化表达,让读者更易理解对虚空实相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从日常观察的景象起笔。“圆”可理解为天地、器物等圆形之物,诗人先点出“圆形事物中存在具体物象,物象间又有空隙”的常理,接着以反问“岂有圆空入井中”引发思考,井是方形的,“圆形的空间”怎会落入井中?这里不只是写眼前景,更暗喻“不合常理之事难成”,为后文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笔。颔联“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承接上句,写对自身认知的反思。不相信天空真的是人们所说的形态,想必是自己的眼力先出了问题。“不信天形”表对固有认知的怀疑,“眼力自穷”则转向自省,暗喻人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自身视野,引人深思。颈联“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以比喻写困境与未解的疑惑。如同神手解开了连环难题,可世间万物仍像众窍在风中呼啸般,存在着难以化解的困境。“连环已解”写局部问题的解决,“万窍号风”“未济”则描整体困境的持续,对比中显世事的复杂与矛盾,暗含对人生难题的感慨。尾联“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以梦中问答收束,点出豁然开朗的感悟。恭敬地向“公”请教,“公”却大笑,说原本就没有什么阻碍,又何必追求通达呢?“稽首问公”写求道的虔诚,“大笑”“谁碍求通”则以简洁的回答点出顺其自然的哲理,打破执着,传递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开先漱玉亭》

下一篇:宋·苏轼《道者院池上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