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间有物物间空":圆融的天地间有万物,万物间有空隙,
"岂有圆空入井中":哪有圆形的天空会像井那样局限呢。
"不信天形真个样":我不相信天空的形状就是它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故应眼力自先穷":所以应该是因为自己的眼力有限,才会先有了这样的认知局限。
"连环已解如神手":如神手般解开了连环的困惑,
"万窍犹号未济风":可万物的窍穴仍在号叫着未通达的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叩首向先生请教,先生放声大笑,
"本来谁碍更求通":本来就没有什么阻碍,又何必再去追求什么通达呢。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乐全先生梦见有人拿三篇诗给他看,
"字皆傍行而不可识":字都是横着写的,无法辨认。
"傍有人道衣古貌":旁边有个穿道服、相貌古朴的人,
"为读其中一篇云":为他读了其中一篇,说:
"人事且常在":人世间的事情尚且会长久存在,
"留质悟圆间":留存自身的本质才能领悟“圆融无间”的道理。
"凡四句":总共四句,
"觉而忘其二":醒来后忘了另外两句,
"以告其客苏轼":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客人苏轼。
"轼以私意广之云":苏轼凭着自己的理解扩充成这首诗。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梦诗。借与《楞严经》中“空”的相关的想象景象,写出了对虚空实相道理的探讨,以及自己与张方平对这一道理的认同。
2. 写作手法
化用:“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化用《楞严经》中佛问“空”是方是圆及虚空实相的内容。经中提到“性圆周,皆如来藏”,探讨“空”的形态与本质。苏轼在诗中,以“圆间有物”“物间空”呼应经中对“空”与“物”关系的讨论,用“岂有圆空入井中”的反问,将经中抽象的“空”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场景,质疑把“空”局限于某一形态(如圆空入井)的狭隘认知,既借鉴了佛经的哲理,又通过诗句的具象化表达,让读者更易理解对虚空实相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从日常观察的景象起笔。“圆”可理解为天地、器物等圆形之物,诗人先点出“圆形事物中存在具体物象,物象间又有空隙”的常理,接着以反问“岂有圆空入井中”引发思考,井是方形的,“圆形的空间”怎会落入井中?这里不只是写眼前景,更暗喻“不合常理之事难成”,为后文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笔。颔联“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承接上句,写对自身认知的反思。不相信天空真的是人们所说的形态,想必是自己的眼力先出了问题。“不信天形”表对固有认知的怀疑,“眼力自穷”则转向自省,暗喻人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受限于自身视野,引人深思。颈联“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以比喻写困境与未解的疑惑。如同神手解开了连环难题,可世间万物仍像众窍在风中呼啸般,存在着难以化解的困境。“连环已解”写局部问题的解决,“万窍号风”“未济”则描整体困境的持续,对比中显世事的复杂与矛盾,暗含对人生难题的感慨。尾联“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以梦中问答收束,点出豁然开朗的感悟。恭敬地向“公”请教,“公”却大笑,说原本就没有什么阻碍,又何必追求通达呢?“稽首问公”写求道的虔诚,“大笑”“谁碍求通”则以简洁的回答点出顺其自然的哲理,打破执着,传递出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苏轼《开先漱玉亭》
下一篇:宋·苏轼《道者院池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