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o
yóu
èr
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zhǎng
sōng
yín
fēng
wǎn
dōng
ān
bàn
yǎn
西
ān
shān
xíng
jìn
féng
rén
méi
xiāng
mèi
sēng
xiào
liàn
qīng
jǐng
yàn
shān
shēn
chū
suī
ài
shān
xiào
wǎng
shén
shāng
hòu
nán
西
yǐn
měi
jiǔ
hóng
xìng
táo
xiāng
zuò
shī
xiè
cǎi
wēi
wēng
běn
rén
shì

译文

高大的松树在晚风中低吟,细雨轻柔地飘落,东边的庵堂半掩着门扉,西边的庵堂紧闭如寂。在山中行走一整天都遇不到人,阵阵野梅的香气飘进衣袖。居住在此的僧人笑我贪恋这清幽的景色,自己厌烦山太深,却又没有办法出去。我虽然喜爱这山景但也暗自好笑,独自前往山林,暗自伤神,日后恐怕难以继续。不如归去西湖痛饮美酒,红杏碧桃的芬芳缭绕发髻。提笔作诗遥寄采薇隐士,本来不是刻意避开世人,又哪里是在避世呢。

逐句剖析

"长松吟风晚雨细":高大的松树在晚风中低吟,细雨轻柔地飘落,

"东庵半掩西庵闭":东边的庵堂半掩着门扉,西边的庵堂紧闭如寂。

"山行尽日不逢人":在山中行走一整天都遇不到人,

"裛裛野梅香入袂":阵阵野梅的香气飘进衣袖。

# 袂:衣袖。,裛裛:形容香气袭衣。一作浥浥。

"居僧笑我恋清景":居住在此的僧人笑我贪恋这清幽的景色,

"自厌山深出无计":自己厌烦山太深,却又没有办法出去。

"我虽爱山亦自笑":我虽然喜爱这山景但也暗自好笑,

"独往神伤后难继":独自前往山林,暗自伤神,日后恐怕难以继续。

# 神伤:感伤。

"不如西湖饮美酒":不如归去西湖痛饮美酒,

"红杏碧桃香覆髻":红杏碧桃的芬芳缭绕发髻。

"作诗寄谢采薇翁":提笔作诗遥寄采薇隐士,

"本不避人那避世":本来不是刻意避开世人,又哪里是在避世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普照游二庵》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1073年创作的一首山水诗。此诗以杭州富阳延寿院周边为背景,记录了诗人游览普照寺及东西二庵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长松吟风晚雨细”“野梅香入袂”等意象,以松风穿林、细雨沾衣、梅香盈袖的自然细节,勾勒出一幅空灵幽寂的山景图,将山林的清寂与生机融于笔端。诗中“居僧笑我恋清景”“作诗寄谢采薇翁”等句,尤见诗人的微妙心境:僧人的轻笑,暗含对诗人沉迷山景的调侃;而“寄谢采薇翁”(借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的典故),则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追慕。二者对照,既写出诗人对山水的沉醉,又暗藏对世俗羁绊的释然,将“恋景”与“超尘”的矛盾心绪,融于清浅的语言中。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景色的喜爱,以及对出世与入世生活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以探访普照寺及东、西二庵的经历为背景,诗中既着意描绘长松摇风、晚雨细密、野梅香溢等山景细节,亦穿插“居僧”“采薇翁”等人文意象,传递出诗人对山景的深切喜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中“采薇翁”典出《史记·伯夷列传》,借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暗含对古代隐士高洁风骨的追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这首诗以杭州富阳延寿院周边寺院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意象与禅意哲思的交织,构建出空灵幽邃的山水意境,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独往神伤后难继”,巧用“独往”典故。典故原意指隐士超然独立、不与世俗交往的生活态度。作者以“独往”自指沉迷山景的孤往行为,却以“神伤后难继”自嘲这种隐逸体验难以持续,暗含对自身既爱山林又难舍世俗的矛盾心理,打破传统隐逸典故的绝对化意境。 “红杏碧桃香覆髻”,巧用“碧桃”典故。典故原意:“碧桃”常象征仙境、桃源般的理想生活,或喻指世俗繁华中的美好事物。作者以“红杏碧桃”的艳丽意象对比山中野梅的清寂,用典故中的世俗繁华反衬山行的孤寂,同时借“香覆髻”的视觉与嗅觉描写,将典故转化为对西湖美酒、尘世欢乐的向往,暗含对“避世”观念的委婉否定。 “作诗寄谢采薇翁”,巧用“采薇翁”典故。典故原意:“采薇翁”代指避世隐居的高士,象征坚守节操、远离尘俗的人生选择。作者以“寄谢采薇翁”呼应前句“不如西湖饮美酒”的入世态度,用典故却反其道而行之——直言“本不避人那避世”,表明自己并非刻意避世,而是随兴所至,打破典故中“避世”的刻板印象,凸显其“出处两超然”的人生哲学。

3. 分段赏析

“长松吟风晚雨细,东庵半掩西庵闭”:开篇描绘了傍晚时分山中静谧的景象。“长松吟风晚雨细”展现了松林在风中低吟、细雨飘洒的画面,“东庵半掩西庵闭”则描绘了庵堂半掩半闭的状态,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山行尽日不逢人,裛裛野梅香入袂”:诗人描写自己在山中行走一整天都未遇到人,只有浓郁的野梅香气相伴。“山行尽日不逢人”体现了山中的清幽与宁静,“裛裛野梅香入袂”则通过嗅觉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野梅的香气,进一步烘托了山中的清幽氛围。“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厌山深出无计”:诗人与山中僧人的对话,体现了诗人对山景的留恋以及内心的矛盾。“居僧笑我恋清景”表明诗人对山景的喜爱,“自厌山深出无计”则反映了诗人因山深而难以出去的无奈。“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景的喜爱,但又因独自前往山林而感到伤感,担心以后难以再来。“我虽爱山亦自笑”体现了诗人对自身情感的反思,“独往神伤后难继”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伤感。“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对西湖繁华生活的向往。“不如西湖饮美酒”体现了诗人对西湖生活的向往,“红杏碧桃香覆髻”则通过视觉和嗅觉描写,展现了西湖的繁华与美丽,与前面的山景形成对比。“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诗人以采薇翁自比,表明自己本就不避讳与人交往,更不会避世。“作诗寄谢采薇翁”体现了诗人对采薇翁的敬意,“本不避人那避世”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为苏轼富阳寺院题材的代表作,已然成为杭州富阳地域文化的重要文学载体。清代学者汪师韩评其“清幽之趣,微妙之音”,精准捕捉到诗中声韵与意境的浑融特质;乾隆皇帝更断言其“意境超出《诗品》范畴”,揭示出该诗在诗学史上的价值。通过此类诗文创作,苏轼践行了“文助江山”的文学理念——他以文字重塑普照寺、东西二庵等寺院景观,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道者院池上作》

下一篇:宋·苏轼《寿阳岸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