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昔相遇":往昔在江陵相遇,
"幕府称上宾":你曾是幕府尊贵宾客。
"再见明光宫":再见于明光宫殿,
"峨冠挹搢绅":你戴高冠礼待士人。
"如今三见子":如今第三次见你,
"坎坷为逐臣":已成坎坷贬谪之臣。
"朝游云霄间":早晨曾翱翔云霄,
"欲分丞相茵":几乎触及宰相之位。
"暮落江湖上":日暮却坠入江湖,
"遂与屈子邻":与屈原为邻共沉浮。
"了不见愠喜":你喜怒不形于色,
# 愠喜:一作“喜愠”。
"子岂真可人":难道真是超脱之人?
"邂逅成一欢":偶然重逢成欢聚,
"醉语出天真":醉后言语见率真。
"士方在田里":士人隐居田野时,
"自比渭与莘":自比姜尚与伊尹。
"出试乃大谬":出仕方知是大错,
"刍狗难重陈":如弃草狗难复用。
"岁晚多霜露":年末霜露已寒重,
"归耕当及辰":归田耕作莫迟延。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对比:以“江陵昔相遇”(幕府上宾)、“再见明光宫”(显贵仕途)、“如今三见子”(贬谪逐臣)三次相遇为线索,形成时间纵向的强烈对比,凸显人生境遇的戏剧性转折。反衬:通过“醉语出天真”的细节,以看似洒脱的笔触掩饰贬谪之苦,反衬深层的悲愤与幻灭感,展现苏轼“外旷达而内悲凉”的典型风格。
2. 分段赏析
“江陵昔相遇,幕府称上宾。”描绘了苏轼与刘莘老初次相遇的场景,在江陵的幕府中,刘莘老被尊为上宾,形象上显得尊贵而有地位。此句采用了叙事的手法,直接点明了两人相遇的背景和刘莘老的身份。“再见明光宫,峨冠挹搢绅。”此句运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刘莘老的身份和地位。表达了苏轼对刘莘老在朝中地位的敬仰和赞赏。“如今三见子,坎坷为逐臣。”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刘莘老昔日的尊贵与今日的落魄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苏轼对刘莘老被贬为逐臣的同情和感慨。“朝游云霄间,欲分丞相茵。”通过“朝游云霄间”的描绘,展现了刘莘老昔日身居高位、权势显赫的形象。“欲分丞相茵”则通过“欲分”二字,表达了刘莘老昔日渴望分享丞相权力的愿望。“暮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中“暮落江湖上”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遂与屈子邻”则通过“遂”字和“屈子”的典故,表达了刘莘老被贬后的孤独和无奈。“了不见喜愠,子岂真可人。”此句通过“了不见喜愠”的描绘,展现了刘莘老面对人生坎坷时从容不迫、波澜不惊的形象。“邂逅成一欢,醉语出天真。”此句描绘了苏轼与刘莘老再次相遇时欢聚一堂、畅饮畅谈的欢乐场景。表达了苏轼与刘莘老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真挚的情感。“士方在田里,自比渭与莘。”表达了苏轼对刘莘老志向和抱负的赞赏和钦佩,同时也隐含了对刘莘老被贬后命运的惋惜和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苏轼自己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出试乃大谬,刍狗难重陈。”主要表达了刘莘老对于出仕经历的反思与悔恨,以及被贬谪后的无奈与悲凉。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于人生仕途的某种感慨与反思,表达了对刘莘老命运的同情与理解。“岁晚多霜露,归耕当及辰。”中“岁晚多霜露”一句简洁明了地描绘了岁末时节的景象,同时“霜露”二字也寓意着人生的艰辛与不易。而“归耕当及辰”一句则运用了“及辰”这一精炼的词语,表达了刘莘老归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整体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上一篇:宋·苏轼《寿阳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