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kàn
dān
sān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chéng
diǎn
yìng
kōng
yǒu
shí
huā
shàng
jiàn
de
zǒu
míng
zhū
xiù
hóng
fěn
àn
xiāng
shēng
xuě
huáng
hūn
gèng
xiāo
tóu
zhòng
xiāng

译文

濛濛细雨成不了雨点,映照在碧空里若有若无。时不时能在花上看见,流动圆转正如粒粒明珠。就像美女在洗去红粉,幽香浮动于雪白的肌肤。黄昏之时更冷落凌凉,花朵显得沉重似要人扶。

逐句剖析

"雾雨不成点":濛濛细雨成不了雨点,

# 不成点:指雨极细未形成雨点。,雾雨:雾和雨,这里指细雨。

"映空疑有无":映照在碧空里若有若无。

# 有无:指有没有雨。

"时于花上见":时不时能在花上看见,

"的皪走明珠":流动圆转正如粒粒明珠。

# 走明珠:形容花上雨滴圆转流动。,的皪:明亮貌。

"秀色洗红粉":就像美女在洗去红粉,

# 红粉:指红色牡丹。,秀色:言美丽的颜色。

"暗香生雪肤":幽香浮动于雪白的肌肤。

# 雪肤:指白色牡丹。

"黄昏更萧瑟":黄昏之时更冷落凌凉,

# 萧瑟:冷落萧条的样子。

"头重欲相扶":花朵显得沉重似要人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中看牡丹三首(其一)》是北宋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在黄州天庆观所作的七言古诗。全诗以白描手法,生动勾勒出雨中牡丹的色泽、香气、形态与神韵,细腻展现濛濛细雨中牡丹的独特风姿,如花朵上雨珠似明珠流转,散发幽香,黄昏时姿态沉重惹人怜惜,尽显其生动传神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创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彼时苏轼身处黄州,在天庆观观赏牡丹后有感而发,遂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最咏物诗。描绘了濛濛细雨中杜丹的独特最象,雨珠在花辦上如明珠流动,其散发着幽香,黄香时显得沉重落赛,展现了雨中杜丹的色香形神,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欣赏与怜惜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濛濛细雨春成点,冉冉香风晓破尘”,没有过多华丽辞藻修饰,直接描绘出细雨如点、香风拂面的画面,展现出雨中牡丹所处的环境。比喻:“时于花上见,的走明珠”,将牡丹花瓣上的雨滴比作滚动的明珠,生动形象地写出雨滴在花瓣上流转的灵动之态。拟人:“更怜花带雨,愁杀白头人”,“怜”“愁杀”赋予诗人和牡丹以人的情感,诗人怜惜带雨的牡丹,而牡丹的楚楚可怜之态也让诗人哀愁,使情感表达更细腻。

3. 分段赏析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描绘出一种似雨非雨的独特天气,雨细如雾,在空中仿佛若有若无 。这种描写营造出朦胧的氛围,也为后文雨中牡丹的出现设置了特别的背景环境,给人以空灵之感。“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前两句写能偶尔在牡丹花瓣上看到雨滴如明亮的明珠滚动,生动展现出雨珠与牡丹的动态之美;后两句则进一步刻画雨中牡丹,雨水洗去了它原本艳丽的粉饰,却使其更加秀丽,同时还散发出淡雅的香气,凸显出牡丹在雨中清新脱俗的气质。“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点明时间到了黄昏,此时氛围愈发萧瑟,饱含雨水的牡丹因花朵沉重而低垂,好似需要人来扶持 。此句不仅从外在形态上描绘牡丹在雨中的状态,还将情感融入其中,以景衬情,使雨中牡丹的情态更为浓烈,达到情景一体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赠李道士》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钱穆父紫薇花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