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háng
rén
péi
wéi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háng
mén
wài
fēi
qiū
shàng
rén
wǎn
zhōu
bié
lín
píng
shān
shàng
nián
yún
mèng
nán
zhōu
liáng
chǔ
xiē
yuán
xiè
hòu
qín
huái
wèi
liú
xiè
西
jiù
fēng
yuè
yīng
shí
mèng
zhōng
yóu

译文

余杭门外秋叶纷飞,至今仍记得当年百姓挽留你乘船离去的情景。自临平山塔一别过后,已有五年在云梦泽以南的州郡漂泊。凄凉的楚地挽歌因我的白发而兴起,在秦淮偶然相遇为你停留。寄言感谢西湖旧日的风月,想必应该时常允许我在梦中游览。

逐句剖析

"余杭门外叶飞秋":余杭门外秋叶纷飞,

"尚记居人挽去舟":至今仍记得当年百姓挽留你乘船离去的情景。

"一别临平山上塔":自临平山塔一别过后,

"五年云梦泽南州":已有五年在云梦泽以南的州郡漂泊。

"凄凉楚些缘吾发":凄凉的楚地挽歌因我的白发而兴起,

"邂逅秦淮为子留":在秦淮偶然相遇为你停留。

"寄谢西湖旧风月":寄言感谢西湖旧日的风月,

"故应时许梦中游":想必应该时常允许我在梦中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杭人裴维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首联由余杭门外秋叶飞,忆及裴维甫离去场景;颔联以临平山塔为引,叹分别五年之久及友人远在云梦泽南州;颈联诉说自身凄凉,感慨与友秦淮邂逅;尾联将思念寄予西湖风月,望友人梦中常游。诗作借景抒情,真挚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深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友诗。诗中追忆与杭人裴维甫于余杭门外、临平山的离别场景,借秋叶飞落、故人挽留之景,体现岁月漂泊怅惘与羁旅孤寂,表达对旧友的思念、物是人非的感慨及对故地风月的眷恋。

2. 写作手法

用典:“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中“楚些”一词化用屈原《招魂》中“些”字的用法(“些”为楚地方言中的语尾助词),借指楚地悲歌。诗人以“楚些”自喻身世凄凉,鬓发斑白的处境,通过典故的运用,含蓄地传达出漂泊异乡的怅惘之情,同时为诗句增添了古典文学的厚重底蕴。

3. 分段赏析

首联“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上句以“叶飞秋”点明时节为秋天,描绘出余杭门外秋风萧瑟、树叶纷飞的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下句“尚记居人挽去舟”,回忆起当时居人挽留自己乘坐的船只的情景,一个“尚记”体现出对往昔离别场景的深刻记忆,蕴含着对居人的感激与不舍之情。颔联“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一别”与“五年”形成鲜明对比,“临平山上塔”是离别时的地标,代表着与友人分别的地点,“云梦泽南州”则写出了自己五年间漂泊的远方,时空的对照凸显出岁月的漫长和漂泊的孤寂,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颈联“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凄凉楚些”借用典故,表达因自己头发变白而产生的凄凉之感,暗示了岁月的沧桑;“邂逅秦淮为子留”则讲述在秦淮偶然与友人相遇并为其停留,体现出与友人偶遇的欣喜,一悲一喜,情感复杂。尾联“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寄谢西湖旧风月”将对故地的思念寄托于西湖的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则说应该时常允许自己在梦中去游历故地,以含蓄的笔触进一步深化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怀念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赠别》

下一篇:宋·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