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例须怜曲糵":超俗之士本当爱酒,
# 怜:喜爱。,例须:按惯例,都必然(如此)。,高士:高雅之人。
"此语尝闻退之说":此言曾闻韩愈(字退之)所述。
"我今有说殆不然":我今见解恐非如此,
"曲糵未必高士怜":美酒未必得高士爱怜。
# 曲糵:酿酒的麯,这里指酒。
"醉者坠车庄生言":醉者坠车未伤,庄子谓之“神全”,
"全酒未若全于天":借酒达“全”不如天然圆满。
"达人本自不亏缺":通达者本性本无缺损,
# 不亏缺:自身完善。,达人:明智之人。
"何暇更求全处全":何必外求“全”之境界。
"景山沉迷阮籍傲":徐邈(字景山)酗酒、阮籍孤傲,
"毕卓盗窃刘伶颠":毕卓偷酒、刘伶癫狂。
"贪狂嗜怪无足取":贪狂逐异不值效仿,
"世俗喜异矜其贤":世人偏赞异行称贤能。
"杜陵诗客尤可笑":杜甫(杜陵野老)尤为可笑,
# 杜陵诗客:指唐代大诗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
"罗列八子参群仙":竟列“饮中八仙”比附神仙。
"流涎露顶置不说":李琎流涎、张旭露顶暂不评,
"为问底处能逃禅":试问苏晋醉中焉能逃禅。
"我今不饮非不饮":我今不饮非不能饮,
"心月皎皎长孤圆":心如明月皎洁长圆。
# 长:一作常。
"有时客至亦为酌":偶有客来亦共饮酒,
"琴虽未去聊忘弦":琴未离手却忘弹奏。
"吾宗先生有深意":同族苏自之寄酒深意,
# 有深意:深悟酒中之趣。,吾宗先生:指题目中苏自之,与作者均姓苏,年纪较长,故称“吾宗先生”。
"百里双罂远将寄":百里遥赠双坛美酒。
# 双罂:两个大腹小口的酒瓮。《晋书·孔岩传》:“饷吾两罂酒”。
"且言不饮固亦高":拒饮虽显清高,
"举世皆同吾独异":举世皆饮我独异反成标新。
"不如同异两俱冥":不若泯灭同异之分,
"得鹿亡羊等嬉戏":得失如“得鹿亡羊”等同戏玩。
"决须饮此勿复辞":当饮此酒莫再推辞,
"何用区区较醒醉":何必计较醒醉之别。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赠答抒怀诗。因友人苏自之赠酒而作,以韩愈观点起笔反向立论,列举贪杯酒徒、借“心月皎皎”表意,借饮酒话题,抒发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展现不随流俗、智性自守的情志,是苏轼借日常赠答传递生活哲思的作品。
2. 写作手法
对比:“高士例须怜曲糵,此语尝闻退之说。我今有说殆不然,曲糵未必高士怜”,将韩愈“高士爱酒”与自身“高士未必爱酒”观点对比;又以历史上贪酒失智的“醉仙”,如“贪狂嗜怪无足取,世俗喜异矜其贤。杜陵诗客尤可笑,罗列八子参群仙”,和理性看待饮酒的自己对比,凸显观点分歧,辨明事理,强化说理效果。用典:“景山沉迷阮籍傲,毕卓盗窃刘伶颠”,此句巧用徐邈(景山)、阮籍、毕卓、刘伶的典故。徐邈嗜酒成性,阮籍借酒佯狂避世,毕卓曾夜入邻家偷酒,刘伶纵酒放达、不拘礼法,四人皆以贪杯狂放闻名。在诗中,苏轼借这些典故,具体展现历史上“高士怜酒”者的失格言行,以此反驳“高士例须怜曲糵”的观点,让驳斥更具针对性与说服力,同时以典故增强内容的历史厚重感与批判力度。
3. 分段赏析
开篇“高士例须怜曲糵,此语尝闻退之说。我今有说殆不然,曲糵未必高士怜”,先引韩愈“高士都该喜爱酒”的观点,随即直言反驳,亮出“好酒未必是高士”的主张,以鲜明对比开启驳论,立场坚定又不失平和。“醉者坠车庄生言,全酒未若全于天”化用庄子言论,说醉酒坠车的危险,强调保全自然本性比沉迷饮酒更重要,“达人本自不亏缺,何暇更求全处全”进一步阐明,通达之人本性圆满,不必借酒寻求所谓“完美”,为自己的观点奠定哲理基础。接着“景山沉迷阮籍傲,毕卓盗窃刘伶颠”,列举徐邈沉迷酒色、阮籍借酒狂傲、毕卓偷酒、刘伶纵酒癫狂的事例,直指这些“贪狂嗜怪”的行为不值称道,批判世俗盲目推崇的心态;“杜陵诗客尤可笑,罗列八子参群仙”更直言杜甫《饮中八仙歌》将醉态赞为“仙”的做法可笑,认为那些失态之举与参禅悟道相去甚远,用具体史实强化反驳力度,让“高士未必怜酒”的观点更具说服力。而后“我今不饮非不饮,心月皎皎长孤圆”,以“心月孤圆”比喻内心的澄澈理智,表明自己不嗜酒是因坚守这份清明;“有时客至亦为酌,琴虽未去聊忘弦”则说偶尔待客饮酒,也如陶渊明弹无弦琴般,重在心意而非形式,展现出不偏执于“不饮”的通达。结尾“吾宗先生有深意,百里双罂远将寄”回应题旨,感谢友人赠酒的情谊与理解;“且言不饮固亦高,举世皆同吾独异”点出友人对自己“不饮”的认同;“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以“得鹿亡羊”的典故,说不必计较同与异、醉与醒,如同游戏般通达看待;“决须饮此勿复辞,何用区区较醒醉”最终落笔于接受赠酒,体现出不计较细节、顺应本心的豁达,将对饮酒的讨论升华为对人生态度的阐释。
# 旋转自如,止如口语,而不落浅易,格力高也。然此种殊不易学,无其格力,而以颓唐出之,风斯下矣。
清纪晓岚
上一篇:宋·苏轼《杏》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代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