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纵横回晚鞚":在临近水的地方随意地骑马迟暮归家,
# 鞚:有嚼口的马络头。,纵横:奔放,不受拘束。
"归来转觉情怀动":到家反而心情不平静。
"梅笛烟中闻几弄":在暮霭中听到几支笛奏的乐曲,
# 几弄:几阕乐曲。弄:乐曲,曲调;乐曲一阕或演奏一遍称一弄。,梅笛:吹奏《梅花落》笛曲。
"秋阴重":秋天的天气阴暗沉重,
"西山雪淡云凝冻":西山已见淡雪,浓云也已为之凝冻了。
"美酒一杯谁与共":谁与我共饮一杯美酒呢,
"尊前舞雪狂歌送":席中用妓妾的歌舞下酒。
# 舞雪:形容舞女的动作迅速,其衣袖飘动如雪片回旋。,尊:泛称一切酒器。
"腰跨金鱼旌旆拥":腰带佩系着金鱼袋,出外时被仪仗旗帜簇拥。
# 旌旆:古代旗帜名,这里“旌旆”泛指护卫旗帜。,腰跨金鱼:腰间挂着鱼袋佩饰。金鱼:又称“鱼袋”,宋代以之表明官阶身分,需翰林学士及中书堂后官,始可佩之。
"将何用":鱼袋旌旆的荣华富贵又有什么用呢?
"只堪妆点浮生梦":只能作为如梦的人生中一个装饰而已。
# 浮生梦:谓世事虚浮无定,生命短暂,有如一场梦。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是北宋词人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词人临水纵马晚归,途中听到梅笛之声,看到秋阴浓重、西山雪淡云凝冻的景象,展现出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下片则写归来后欲饮酒却无人共饮,虽有腰跨金鱼、旌旆拥簇的荣耀,却觉得只是虚浮如梦,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慨。全词情景交融,在豪迈的笔触中蕴含着沉郁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通感:“梅笛烟中闻几弄”在烟雾中听到几曲梅笛,将听觉(笛声)与视觉(烟)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上片开篇突现词人意志豪壮的英武气势。“临水纵横回晚鞚”写词人在水边纵马驰骋,豪纵奔放,无所拘束,直到傍晚才归,展现出一种豪放的气势。“归来转觉情怀动”写一旦回到居处,竟忽然间情怀转向波动。“梅笛烟中闻几弄”,在烟雾中听到几曲梅笛,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梅笛”也暗示了季节。“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描绘了秋天阴云浓重,西山雪色清淡,云仿佛凝结成冰的景象,一种莫名的压抑感霎时涌上心头,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凝重的氛围,为下片抒情做铺垫。此时此地的词人,当他听到笛声而感到“秋阴重”,是非常真切自然的,在十月的北方,气候已经转冷,西山已见淡雪,浓云也已为之凝冻了。下片着重描绘壮行送别的激动场面和个人的抑郁心态。“美酒一杯谁与共”,直接抒发了孤独之情,无人与自己共饮美酒。“尊前舞雪狂歌送”,在酒杯前以舞雪、狂歌来排解寂寞。“腰跨金鱼旌旆拥”,写自己虽有尊贵的身份和荣耀的地位,“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但词人认为这些都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装点人生的一场梦而已。此一句与首句的“临水纵横回晚鞚”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词人当时沉重异常,心情十分沮丧,回想到一生中坎坷挫折经历的深刻教训,时时充盈着他的头脑,心潮起伏,慨叹人生,情所当然。
4. 作品点评
《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营造出悲壮苍凉的氛围,字里行间,诗魂仿若缥缈无定。词人巧妙借助情思的起伏落差,将“浮生若梦”的感慨渲染得愈发深沉。尽管词章开篇呈现出轰轰烈烈之态,笔势奇崛纵横,然而这恰恰为展现其内心的抑郁情绪埋下伏笔,使情感的抒发更具张力。
# 此词记录了感悟人生的情绪流程。上片写从大自然中游览归来,回到现实中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梅笛烟中闻几弄”便成了他感悟人生的契机。价值的虚无感使人寻欢作乐,但这只能使这种无意义的感受更加浓烈,于是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将何用,只堪装点浮生梦。”如上面屡屡重复的一样,这种虚无感并不是消极或颓废的情绪,而是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所赋予的价值观念的询问、突破和否弃,是得时代风气之先的反映。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冷成金《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苏轼》
上一篇:宋·苏轼《临江仙·冬日即事》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朱光庭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