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组归来道益光":卸去官职归来后,品德越发显耀荣光,
"坐看百物自炎凉":安然坐看世间万物自会有冷暖炎凉。
"卷帘堂上檀槽闹":卷起帘子的堂上,琵琶等乐器喧闹作响,
"送客林间桦烛香":在林间送别客人,桦烛散发着阵阵清香。
"浅量已愁当酒怯":我酒量浅,面对酒杯已愁得有些胆怯,
"非才尤觉和诗忙":没什么才华,却还觉得和诗之事格外繁忙。
"何人贪佩黄金印":有谁还贪恋佩戴那黄金官印呢,
"千柱耽耽锁北冈":看那北冈上,无数官宅幽深密布。
"人间膏火正争光":人间像油脂燃烧的火焰般争名夺利,
"每到藏春得暂凉":每次来到这藏春的地方,才能得到片刻的清凉。
"多事始知田舍好":经历了太多纷扰才知道农家生活的美好,
"凶年偏觉野蔬香":收成不好的年头,反倒觉得野菜格外清香。
"溪山胜画徒能说":这里的山水比画还美,却只能空自言说,
"来往如梭为底忙":来来往往穿梭,是为了什么这般忙碌。
"老去此身无处著":年纪大了,这身子仿佛没处安放,
"为翁栽插万松冈":不如为您在山冈上栽种万棵松树。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也是一组唱和诗。围绕对世俗官场与归隐生活的对比展开,既展现对归隐后闲适生活的推崇与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在世俗纷扰与自然宁静间的价值倾向。
2. 写作手法
对比:“送客林间桦烛香”和“凶年偏觉野蔬香”。“桦烛香”描绘的是送别时的繁礼场景,带着官场应酬的纷扰气息;“野蔬香”则展现出在困顿岁月里,自然之物带来的质朴宁静,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凸显出世事喧嚣与自然静谧的差异。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解组归来道益光,坐看百物自炎凉”,写友人辞官后品德更显光彩,能淡然看待世事冷暖,暗含对友人归隐态度的赞赏。颔联“卷帘堂上檀槽闹,送客林间桦烛香”,以“檀槽闹”写宴饮时的热闹,“桦烛香”绘送别时的情景,通过视听结合展现友人的生活场景。颈联“浅量已愁当酒怯,非才犹觉和诗忙”,以自谦口吻写自己不善饮酒却勉力应酬、才疏学浅仍忙于和诗,暗含与友人唱和的真诚。尾联“何人贪佩黄金印,千柱耽耽琐北冈”,以反问讽刺贪慕功名者,与友人的闲适形成对比,强化对淡泊生活的认同。其二:首联“人间膏火正争光,每到藏春得暂凉”,将尘世的纷争与“藏春”处的清凉对比,突出对宁静之地的喜爱。颔联“多事始知田舍好,凶年偏觉野蔬香”,借“多事”“凶年”的经历,反衬田园生活的可贵与野蔬的清香,流露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颈联“溪山胜画徒能说,来往如梭为底忙”,叹溪山美景难以尽述,反问世人奔波忙碌的缘由,暗含对世俗纷扰的反思。尾联“老去此身无处著,为翁栽插万松冈”,以年老欲为友人栽松的设想,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与友人相知的情谊。
上一篇:宋·苏轼《饮酒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和人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