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kāng
wàng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yuè
cháng
xiāo
tiáo
wàn
xiàng
shū
qiū
fēng
piàn
fān
ǎi
shān
guó
xīn
yóu
zài
kāng
shí
shù
mín
é
jiā
wàn
tóu
lǎo
guī

译文

八月渡过潘阳湖,万物都是萧条零落的样子。在秋风吹动下船帆走得很快,在傍晚的暮气中只能望见孤零零的山峰。报效国家的心还在,治国的谋略却已成空。家乡的群山在万里之外,不知临老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故乡。

逐句剖析

"八月渡长湖":八月渡过潘阳湖,

# 长湖:指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其形南北狭长。,八月: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

"萧条万象疏":万物都是萧条零落的样子。

# 萧条万象疏:意谓所见自然界各种景物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秋风片帆急":在秋风吹动下船帆走得很快,

"暮蔼一山孤":在傍晚的暮气中只能望见孤零零的山峰。

# 一山孤: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暮蔼:傍晚的暮气。

"许国心犹在":报效国家的心还在,

# 许国:以身许国,为国效力。

"康时术已虚":治国的谋略却已成空。

# 术已虚:政术见解不被采纳,成为虚有、空有。,康时:即“匡时”,救正时弊。宋代避太祖匡胤名讳,以“康”代“匡”。

"岷峨家万里":家乡的群山在万里之外,

# 岷峨:岷山与峨眉山,都在四川境内。

"投老得归无":不知临老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故乡。

# 投老:到老,临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康望湖亭》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诗。前两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看到秋天的萧瑟场景,秋风劲疾下暮霭沉沉。“片帆急”与“一山孤”既是实景,又似带有象征意味。后两联发感慨,表达自己受迫害打击的情况,但报国之心未改,却苦恨匡时之术不被采纳,又忧伤投老难归万里外的故乡。全诗虽愁云惨雾,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志趣得到充分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康望亭湖》是苏轼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元祐四年(1089)苏轼离朝,高太后虽看重并屡召还朝,但因旧党排挤常求外放,仕途几经起落,还自嘲“团团如磨牛”。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十八岁的哲宗在章惇、吕惠卿怂恿下恢复被废新法,章、吕掌权后打压元祐旧党。苏轼本遭旧党猜疑,新党执政时,因其曾评新法且在旧党执政期获擢升,被视为旧党要员,先被贬英州知州,一月内三度降职,最终流放,时年六十。垂老流放岭南,苏轼心情黯然。绍圣元年(1094),苏轼在赶赴英州的路途中,于安徽当涂收到了谪贬惠州的诰命。无奈之下,他只好安排次子苏迨前往宜兴,在长子苏迈处暂居。随后,他带着侍妾朝云与三子苏过,继续踏上前往惠州的道路。这年八月,途径南康时,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写在贬谪途中,秋风凄紧,万象萧疏,片帆急驶,暮霭山孤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诗人一再遭受打击迫害,但报国济世之心未改,全诗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通过衬托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志趣。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描绘八月渡湖时万物萧条之景,流露出内心的孤寂落寞;“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借秋风中疾行的孤帆与暮霭中的孤山,强化孤独感,也暗示人生旅途的漂泊与孤寂。直抒胸臆:“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直接表明自己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深感缺乏匡时济世之术,抒发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渡湖所见之景,如秋风、片帆、暮霭、孤山;“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由眼前景联想到万里之外的故乡岷峨,虚写对故乡的思念对归乡的担忧。

3. 分段赏析

《南康望湖亭》首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颔联写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表现出诗人在被贬途中的孤独、愤懑之情,景与情相互交融,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意境;后两联发慨叹,颈联说的真情,饱含着诗人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懑,尾联却是发的牢骚,借秋天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归乡的迷茫。

4. 作品点评

《南康望湖亭》是一篇伤秋之作。这首诗反映了他在仕途挫折中的心境变化,对研究苏轼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有重要意义。本诗也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感情,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把作者忧国忧民的志趣,得到充分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但存唐人声貌而无味可咀,此种最害事;而转相神圣,自命日高,或訾警辄哂曰俗,盖盛唐之说行而唐之真愈失矣。 此格易得峭拔。

清文学家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出都来陈,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不知何人》

下一篇:宋·苏轼《再和二首(来诗言饮酒、画竹石、草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