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渡长湖":八月渡过潘阳湖,
# 长湖:指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其形南北狭长。,八月: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
"萧条万象疏":万物都是萧条零落的样子。
# 萧条万象疏:意谓所见自然界各种景物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秋风片帆急":在秋风吹动下船帆走得很快,
"暮蔼一山孤":在傍晚的暮气中只能望见孤零零的山峰。
# 一山孤: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暮蔼:傍晚的暮气。
"许国心犹在":报效国家的心还在,
# 许国:以身许国,为国效力。
"康时术已虚":治国的谋略却已成空。
# 术已虚:政术见解不被采纳,成为虚有、空有。,康时:即“匡时”,救正时弊。宋代避太祖匡胤名讳,以“康”代“匡”。
"岷峨家万里":家乡的群山在万里之外,
# 岷峨:岷山与峨眉山,都在四川境内。
"投老得归无":不知临老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故乡。
# 投老:到老,临老。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写在贬谪途中,秋风凄紧,万象萧疏,片帆急驶,暮霭山孤的景色,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诗人一再遭受打击迫害,但报国济世之心未改,全诗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但通过衬托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志趣。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描绘八月渡湖时万物萧条之景,流露出内心的孤寂落寞;“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借秋风中疾行的孤帆与暮霭中的孤山,强化孤独感,也暗示人生旅途的漂泊与孤寂。直抒胸臆:“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直接表明自己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深感缺乏匡时济世之术,抒发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虚实结合:实写眼前渡湖所见之景,如秋风、片帆、暮霭、孤山;“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由眼前景联想到万里之外的故乡岷峨,虚写对故乡的思念对归乡的担忧。
3. 分段赏析
《南康望湖亭》首联写诗人南康登望湖亭眺望,先入目是万象萧条的一派衰秋之大景,营造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颔联写到秋风紧急,吹饱了船帆,暮霭沉沉,笼罩着一座孤零零的山头,表现出诗人在被贬途中的孤独、愤懑之情,景与情相互交融,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意境;后两联发慨叹,颈联说的真情,饱含着诗人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懑,尾联却是发的牢骚,借秋天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归乡的迷茫。
4. 作品点评
《南康望湖亭》是一篇伤秋之作。这首诗反映了他在仕途挫折中的心境变化,对研究苏轼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有重要意义。本诗也借秋天的景色,寄托自己的感情,通篇笼罩着一股愁云惨雾,把作者忧国忧民的志趣,得到充分表现。
# 但存唐人声貌而无味可咀,此种最害事;而转相神圣,自命日高,或訾警辄哂曰俗,盖盛唐之说行而唐之真愈失矣。 此格易得峭拔。
清文学家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