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上山禽苦唤人":屋上的山禽声声啼叫,急切地仿佛在呼唤人出门,
"槛前冰沼忽生鳞":栏杆前冰封的池沼,忽然泛起层层水纹如鱼鳞般。
"老来厌伴红裙醉":年老后早已厌倦陪伴歌妓宴饮沉醉的生活,
# 伴:一作逐。
"病起空惊白发新":病愈起身,空自惊叹又添了许多新的白发。
"卧听使君鸣鼓角":躺卧着听到友人述古出行时吹响鼓角的声音,
"试呼稚子整冠巾":试着呼唤幼子为我整理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庭院里曲折的栏杆、幽深的台榭,终究显得寒酸局促,
"一看郊原浩荡春":一到郊外原野,才见那浩荡无边的春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借病后受邀城外寻春时,屋上山禽鸣叫、槛前冰沼开裂的早春萌动之景,年老病愈的人生感慨,以及从室内曲栏幽榭到郊原浩荡春光的场景转变,写出了病后寻春的欣喜与人生境遇中的豁达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老来”与“病起”是状态对比,前者写年老后厌倦宴饮欢娱,后者写病愈后惊见新增白发,通过前后心境与状态的反差,凸显时光流逝、身心变化带来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以春日景象起笔,点明寻春缘由。屋上的山禽急切地鸣叫仿佛在呼唤人,栏杆前结冰的池沼忽然像生出鱼鳞般解冻,“苦唤人”将山禽拟人化,显其催春的殷勤;“冰沼忽生鳞”以比喻写冰面解冻的动态,既点明初春时节,又暗含生机萌动的喜悦,为“寻春”铺垫自然契机。颔联“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两句,写病后心境的变化。年老后厌倦陪伴歌女饮酒作乐,病愈后惊觉又添了新的白发,“厌伴红裙醉”显对浮华生活的疏离,“病起空惊”则写病后见白发的怅然,“空惊”二字含时光流逝的无奈,却也暗含对平淡生活的转向。颈联“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写受邀寻春的行动。躺卧时听到述古(使君)出行的鼓角声,试着叫童子整理衣帽准备赴约,“鸣鼓角”点出友人相邀的郑重,“整冠巾”则显对此次寻春的重视,从“卧听”到“整冠巾”,展现由静到动的转变,暗藏对春光的期待。尾联“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以对比作结,尽显寻春之乐。庭院中的曲栏幽榭终究显得清冷局促,一到郊外原野便见浩荡的春光,“曲栏幽榭”与“郊原”对比,“寒窘”与“浩荡春”对比,突出郊外春光的辽阔明媚,既写出寻春所见的盛景,又暗含走出困顿、拥抱自然的豁然心境,病后的消沉在浩荡春光中一扫而空。
上一篇:宋·苏轼《觅俞俊笔》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林子中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