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照影夜漫漫":孤灯照着身影,长夜漫漫无尽头,
"拈得花枝不忍看":拈起花枝,却实在不忍细看。
"白发欹簪羞彩胜":白发斜插发簪,对着彩胜饰物只觉羞惭,
"黄耆煮粥荐春盘":煮一碗黄耆粥,献祭春日的餐盘。
"东方烹狗阳初动":东方烹狗,阳气刚刚萌动,
"南陌争牛卧作团":南边田埂上,人们争看卧成一团的春牛。
"老子从来兴不浅":老夫我向来兴致不低,
"向隅谁有满堂欢":如今却像对着墙角的独客,哪有满堂欢畅的热闹。
"斋居卧病禁烟前":在禁烟节前斋居卧病,
"辜负名花已一年":名贵的花儿已被辜负了一年。
"此日使君不强喜":今日我这使君实在难强作欢颜,
"早春风物为谁妍":这新春风光景物,又为谁展现妍丽。
# 早:一作新。
"青衫公子家千里":青衫公子离家千里,
"白发先生杖百钱":白发老丈拄着值百钱的手杖。
# 发:一作首。
"曷不相将来问病":为何不一同来探病,
"已教呼取散花天":早已让人备好那如散花般美好的相聚时光。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以“孤灯”“影”“长夜”勾勒病中孤寂的环境,灯光下身影单薄,夜色漫长更显凄清;“拈得花枝”本是春日雅事,却“不忍看”,因自身病痛与心境凄凉,连美好春光也无心欣赏,情景交融,起笔便奠定伤感基调。“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耆煮粥荐春盘”,写自身境况与节令习俗:白发斜插发簪,面对立春的彩胜只觉羞惭,暗含对衰老的感慨;以黄耆煮粥献祭春盘,既合病中调养之需,又点出立春节气,将个人病痛与节俗结合,更显病中过节的特殊滋味。“东方烹狗阳初动,南陌争牛卧作团”,转向外界节令景象:东方有“烹狗”的习俗,标志阳气初动;南边田埂上,人们争看卧成一团的春牛。描绘出立春日的热闹场景,与诗人病中的孤寂形成对比,反衬其落寞。“老子从来兴不浅,向隅谁有满堂欢”,由景及情:自称“老子”,说自己向来兴致不低,如今却像对着墙角的孤独者,哪有满堂欢畅的热闹?以自嘲的口吻写孤独,既有对往昔豪情的追忆,也有对当下境况的无奈,情感复杂。第二首“斋居卧病禁烟前,辜负名花已一年”,第二首开篇续写病况:在禁烟前斋居卧病,连名贵的春花也已辜负了一年。“辜负”二字直抒胸臆,写对美好事物的错过,流露出时光流逝的怅惘。“此日使君不强喜,早春风物为谁妍”,承接上句,写立春日自己无法强作欢颜,这新春风光景物,又为谁展现妍丽呢?以问句抒情,将个人心境与春光关联,因无人共赏而觉春光失色,强化孤寂感。“青衫公子家千里,白发先生杖百钱”,一句写友人年少远游,一句写自己白发年老、手持杖钱,对比中既点出友人身份,也自道境况,为下文邀友铺垫。“曷不相将来问病,已教呼取散花天”,结尾直抒期盼:为何不一同来探病?已让人备好“散花天”。以邀约作结,将病中的孤寂转化为对友人的期盼,让伤感中透出一丝暖意,情感有所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