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ū
guāng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jiǔ
zhào
dùn
xīn
féng
yuè
lín
zuò
zhī
qiān
chū
jué
liǎng
shēn
cháng
chí
sǎn
xīn
cuàn
qín
qīng
shī
tíng
liáo
suī
měi
wèi
wàng
zhēn

译文

长久以来饱受烈日酷暑之苦,如今欣喜地迎来了这场甘霖。坐在家中便知雨水已滋润千里大地,初下时已觉两河渐深。破旧的房屋常常需要拿着伞来遮挡雨水,没有柴薪甚至想要把琴当作柴来烧。您的诗作如同庭院中的火炬,虽优美却没忘劝诫之意。

逐句剖析

"久苦赵盾日":长久以来饱受烈日酷暑之苦,

"欣逢傅说霖":如今欣喜地迎来了这场甘霖。

"坐知千里足":坐在家中便知雨水已滋润千里大地,

"初觉两河深":初下时已觉两河渐深。

"破屋常持伞":破旧的房屋常常需要拿着伞来遮挡雨水,

"无薪欲爨琴":没有柴薪甚至想要把琴当作柴来烧。

"清诗似庭燎":您的诗作如同庭院中的火炬,

"虽美未忘箴":虽优美却没忘劝诫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朱光庭喜雨》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4月)创作的五言律诗,为呼应友人朱光庭喜雨之作的和诗,收录于《苏轼诗集》。全诗押侵韵,以“喜雨”为核心,首联化用“赵盾日”“傅说霖”典故,直抒久旱逢甘霖的欣喜;颔联扩至千里大地、两河涨深,展现雨势之广;颈联借“破屋持伞”“无薪爨琴”的生活细节,反映出旱时民生疾苦;尾联既赞友人诗作,又暗含劝诫之意,体现了寓劝诫于赞美的创作意图。全诗融典故、写景与个人体验于一体,既抒得雨之喜,又含对民生的关切,语言质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当时苏轼正回朝担任翰林学士。诗中“久苦赵盾日”,借春秋时晋国大夫赵盾的典故喻指烈日炎炎、干旱难耐的境况;“欣逢傅说霖”则化用商王武丁起用傅说为相时“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的典故,既写久旱逢雨的喜悦,又暗含对新政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喜雨题材的和诗。此诗既抒发了久旱逢甘霖的欣喜之情,又体现了对民生的关切,同时回应友人诗作,点出其中劝世深意。

2. 写作手法

用典:全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无薪欲爨琴”使用了“爨琴”的典故。《后汉书》记载,蔡邕从人家烧桐木柴作炊的声音中识得良木,抢救出来做成名贵的“焦尾琴”。诗中“爨琴”指用琴当柴烧,形容因干旱导致生活极度贫困,连做饭的柴火都没有。夸张:“坐知千里足,初觉两河深”中,“千里足”以夸张笔法极言降雨范围之广,不必亲见,便可知雨水已滋养千里大地;“两河深”则以“深”字夸张地表现雨水汇聚之效,初降之雨便让河流显现出深沉的态势,写出了雨势之猛。对比:诗中“久苦赵盾日”与“欣逢傅说霖”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赵盾日”写久旱之苦,后者以“傅说霖”表得雨之喜,通过旱与雨、苦与喜的强烈对照,突出了久旱逢雨的欣喜之情。双关:尾联“清诗似庭燎”中,“庭燎”一词含双关意。表面指宫廷中用于照明的火炬,形容友人诗作如火炬般清亮夺目;深层又暗喻诗歌具有如火炬般照亮现实、承载政治讽喻与劝诫的功能,将对诗作的赞美与对其现实意义的肯定融为一体。

3. 分段赏析

首联“久苦赵盾日,欣逢傅说霖”以典故起笔,“赵盾日”典出《左传》,后人以之喻指烈日当空、干旱持久的苦境;“傅说霖”源自《尚书》,傅说曾以“霖雨”喻指治国贤臣,后泛指及时雨。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久苦”写出旱情的煎熬,“欣逢”直抒得雨的喜悦。诗人不直接描写干旱之状,而以典故凝练情感,既点明了“喜雨”的背景,又赋予雨以“解民倒悬”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颔联“坐知千里足,初觉两河深”承接“喜雨”,写雨势之广、影响之深。“千里足”既指雨水滋润千里大地,仿佛能感受到远方万物复苏的生机,又暗合“千里马”的意象,暗含雨后社会复苏的活力;“两河”指黄河、淮河流域,是北宋重要的农业区,“初觉深”描绘出雨水渐丰、河流涨深的景象。诗人由自身感受推及广阔地域,视角从近到远,从自然景象延伸到对农耕民生的关切,展现了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颈联“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转入生活细节,以具体场景反衬旱情之苦。“破屋常持伞”看似矛盾:干旱时节何须持伞?实则暗示久旱中偶有零星阵雨,却因屋漏不得不防备,更显大旱无济的无奈;“无薪欲爨琴”化用“爨桐为琴”的典故(《后汉书》载蔡邕以烧桐制琴),反用其意,写无柴生火时竟想劈琴取暖,以此凸显旱时的民生疾苦。两句以平实语言写日常窘境,不事雕琢却饱含对底层生活的体察。尾联“清诗似庭燎,虽美未忘箴”回应“次韵”题意,既赞友人诗作,又深化主旨。“庭燎”指宫廷中照明的火炬,以之喻朱光庭的诗,赞其清亮动人、引人瞩目;“箴”指劝诫之言,意为友人的诗虽文辞优美,却未失关注民生、劝勉时政的深意。诗人以谦逊态度呼应唱和,既显友情,又将“喜雨”的喜悦升华为对“以民为本”的理性思考。

4. 作品点评

创作这首诗时,苏轼既恪守了次韵诗的格律规范,又在应酬唱和的形式中融入了对社会民生的关怀,体现出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诗中“虽美未忘箴”的结句,与作者同一时期所写的《谏买浙灯状》等奏章在关注现实、讽喻时政的文脉上形成了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残句多生绮语磨不尽》

下一篇:宋·苏轼《送邓宗古还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