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自恨探春迟":我东坡自悔探春踏芳的行动太迟钝了,
# 幽人:幽隐之人,隐士。这里为苏轼自诩。
"不见檀心未吐时":不见浅红色花蕊,也未遇上它绽蕾时。
# 檀心:指浅红色的花蕊。
"丹鼎夺胎那是宝":用丹鼎炼砂去脱胎换仙骨,那是真宝,
# 丹鼎夺胎那是宝:自注:朱砂红银。谓之不夺胎色。丹鼎:道士炼丹的器具。夺胎:即夺胎换骨。道教语,谓脱去凡胎俗骨而换为圣胎仙骨。后用以喻师法前人而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玉人頩颊更多姿":那玉人般的红晕脸颊,愈加多彩多姿。
# 頩颊:怒脸。这里喻指红梅。张揖《博雅》注:“頩,怒色也。玉人怒则颊红,故以比红梅也。”
"抱丛暗蕊初含子":在那草木丛生中昏睡的红梅刚刚含苞,
# 暗蕊:昏睡的红梅。,抱丛:环绕丛生草木。
"落盏秾香已透肌":如落口美酒,浓郁芳香,已渗入肌体。
# 秾香:浓郁的芳香。,落盏:代指落口的酒。
"乞与徐熙画新样":请求画家徐熙将梅花的新姿画出来吧,
# 徐熙:五代南唐钟陵人。善写生,常游园圃间,遇景辄留,故传写物态富有生意。长于花果虫鸟,落墨自然,不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对后世花鸟画影响颇大。,乞与:给予,提供。
"竹间璀璨出斜枝":竹林间的殉丽,原于倾斜的红梅新枝。
# 斜枝:不直的枝条。,璀璨:绚丽光彩。,竹间:竹林间。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梅诗。此诗聚焦于红梅那既绚烂如桃杏般妖娆,又冷峻似冰霜、傲然屹立的独特气质,借此抒发了作者内心那份豁达超然的心境,以及他不愿随波逐流、坚守个人傲骨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首联以“幽人”(隐士,诗人自指)视角切入,暗含对红梅初绽的期待与遗憾。“探春迟”既写诗人未能及时赏梅的懊恼,又暗喻红梅含蓄内敛的品性。“檀心”指红梅浅红色的花蕊,以“未吐时”暗示梅花含苞待放的姿态,赋予其欲说还休的含蓄美。诗人将自身对高洁品格的追求投射于梅花,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颔联前句以道家炼丹为喻,“夺胎”指梅花历经寒冬而脱胎换骨,如丹鼎中炼就的珍宝,突出其历经磨难后的珍贵;后句以美人“頩颊”(泛红晕的脸颊)比拟梅花的淡红色泽,既写其娇艳,又暗含“不施粉黛而天然”的清丽。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梅花的高洁与灵动结合,体现其超凡脱俗的品格。“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秾香已透肌。”颈联从视觉与嗅觉双重角度描写梅花。“抱丛暗蕊”写红梅枝条低垂、花蕊簇拥的形态,“初含子”暗示含苞待放的生机;“落盏秾香”则以酒盏为喻,写梅花香气浓郁,仿佛能渗透肌肤。通过“暗蕊”与“秾香”的对比,既展现梅花初绽时的含蓄,又凸显其内在生命力的蓬勃。“乞与徐熙画新样,竹间璀璨出斜枝。”尾联借五代画家徐熙之名,表达对梅花形态的赞叹与想象。“竹间璀璨出斜枝”化用苏轼另一首咏梅诗“竹外一枝斜更好”,以“斜枝”勾勒梅枝旁逸斜出的姿态,与竹影相映成趣,形成清雅的画面感。诗人以“乞与”之语,将梅花之美升华为艺术永恒,暗含对高洁精神的追求。
# 不着意“红”字则泛衍,然一落色相,则又如涂涂附矣。石延年句,岂不精切?而诗谓其不知梅格。知此者,可与言诗。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