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虽有余":江山的美景虽然很多,
"亭榭苦难稳":亭台楼阁却很难安稳地存在。
"登临不得要":登高远望却抓不住要领,
"万象各偃蹇":世间万物好像都不配合。
# 偃蹇:高耸貌,骄傲状。
"惜哉垂云轩":可惜这垂云轩,
"此地得何晚":建成得多么晚啊。
"天功争向背":自然的造化争着呈现向背不同的景象,
"诗眼巧增损":诗人的慧眼巧妙地对景致加以取舍。
"路穷朱栏出":道路走到尽头,红色的栏杆突然出现,
"山破石壁狠":山峦破开之处,石壁显得格外刚劲。
"海门浸坤轴":海口淹没着大地的根基,
# 坤轴:古人想象中的地轴。,海门:海口,内河通海之处。
"湖尾抱云巘":湖的末端环绕着云雾中的山峰。
# 云巘:高耸入云的山峰。
"葱葱城郭丽":城中楼阁郁郁葱葱,显得十分壮丽,
"淡淡烟村远":远处的村庄笼罩在淡淡的烟雾里,若隐若现。
"纷纷乌鹊去":一群群乌鸦喜鹊离去,
"一一渔樵返":一个个渔夫樵夫归来。
"雄观快新获":这雄伟的景象是新近获得的畅快感受,
"微景收昔遁":细微的景致收纳了昔日隐匿的风光。
"道人真古人":道人真是有古人之风,
"啸咏慕嵇阮":长啸歌咏,仰慕嵇康、阮籍那样的人物。
"空斋卧蒲褐":在空寂的书斋里披着蒲草做的粗衣躺卧,
# 蒲褐:蒲团与褐衣。
"芒屦每自捆":草鞋常常自己动手捆扎。
# 捆:叩打,使草鞋结实。
"天怜诗人穷":上天怜惜诗人的困顿,
"乞与供诗本":赐予这些景致作为写诗的素材。
# 乞:给予。
"我诗久不作":我的诗已经很久没有创作,
"荒涩旋锄垦":文笔荒疏生涩,如今要像锄地开荒一样慢慢梳理。
"从君觅佳句":跟从您寻求美好的诗句,
"咀嚼废朝饭":仔细品味吟诵,连早饭都忘了吃。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登临赏景与交游感悟的五言古诗,借江山、亭榭、垂云轩等自然与人文景象,以及道人安卧、自捆芒屦的生活场景,写出了对自然景致的欣赏、对垂云轩得见之晚的惋惜、对道人超然气质的赞许。
2. 分段赏析
“江山虽有余,亭榭苦难稳”,开篇将江山与亭榭对比。“江山虽有余”写出江山景致依旧丰饶,“亭榭苦难稳”则点出人工建造的亭榭难以长久安稳存在的状态。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与人工的不同特质,又暗带一丝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语言简洁却蕴含着对存在状态的思考。“登临不得要,万象各偃蹇”,承接上句的亭榭之叹,转向登临后的感受。“登临不得要”写出登高远望却未能把握景致精髓的遗憾,“万象各偃蹇”则描绘出万物看似困顿、不舒展的模样。这里以登临的体验为切入点,将个人感受与万物状态相联系,为后文写垂云轩的出现做了铺垫,让情感从遗憾自然过渡。“惜哉垂云轩,此地得何晚”,聚焦于垂云轩,直接抒发感慨。“垂云轩”是具体的建筑,“得何晚”的疑问中满是惋惜,仿佛在说这样一处能赏景的所在,为何这么晚才出现在此地。这种直白的感慨,既表达了对垂云轩的认可,又暗含着此前未能在此赏景的遗憾,让对这一建筑的情感自然流露。“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从垂云轩延伸到观景的妙处。“天功争向背”写出自然造化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有正面有背面,各有姿态;“诗眼巧增损”则点出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对景致进行取舍,保留精妙之处。这里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诗人的审美眼光结合,说明赏景不仅在于景致本身,更在于观景者的感悟,让对景致的理解多了一层人文色彩。“路穷朱栏出,山破石壁狠”,描绘垂云轩周边的具体景致。“路穷朱栏出”写出道路尽头突然见到朱栏的惊喜,“山破石壁狠”则刻画山岩断裂处石壁的刚劲有力。“出”与“狠”两个字用得生动,前者写出朱栏出现的突兀与鲜明,后者展现石壁的坚硬与气势,通过细节描写让周边景致的特点更加突出。“海门浸坤轴,湖尾抱云巘”,将视野放宽,描写更广阔的景象。“海门浸坤轴”写出海口广阔,仿佛淹没了大地的根基;“湖尾抱云巘”描绘湖的尽头环绕着云雾中的山峰,“抱”字赋予湖水温柔的情态。这两句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水与大地、湖水与山峰的关系,让景致从近景延伸到远景,层次更为丰富。“葱葱城郭丽,淡淡烟村远”,转向城郭与村庄的景象。“葱葱城郭丽”写出城中楼阁郁郁葱葱的壮丽,“淡淡烟村远”则描绘远处村庄在淡烟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一近一远,一浓一淡,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不同环境的景致特点,又让画面在对比中更显生动,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纷纷乌鹊去,一一渔樵返”,聚焦于动态的景象,描写飞鸟与行人。“纷纷乌鹊去”写出乌鸦喜鹊成群离去的热闹,“一一渔樵返”则刻画渔夫樵夫陆续归来的宁静。“去”与“返”形成呼应,展现了傍晚时分自然与人事的变化,让景致中多了几分生活气息,动静结合中透着时光流转的意味。“雄观快新获,微景收昔遁”,总结观景的感受。“雄观快新获”写出看到雄伟景象时获得的新鲜畅快之感,“微景收昔遁”则点出细微景致中收纳了昔日隐匿的风光。这里将新得的畅快与往昔的隐匿相联系,既表达了观景的满足,又暗含着对景致中时光痕迹的感知,让情感在总结中得以深化。“道人真古人,啸咏慕嵇阮”,由景及人,描写道人的风采。“道人真古人”直接称赞道人有古人的风范,“啸咏慕嵇阮”则通过他长啸歌咏的行为,点出其仰慕嵇康、阮籍等古人的情怀。这两句将道人的形象与古人相联系,赋予其超脱的气质,让诗中不仅有景致,更有人物的精神风貌。“空斋卧蒲褐,芒屦每自捆”,进一步刻画道人的日常状态。“空斋卧蒲褐”写出道人在空寂书斋中披着粗衣安卧的闲适,“芒屦每自捆”则展现他自己动手捆扎草鞋的质朴。这些日常细节的描写,让道人的形象更加具体,他的闲适与质朴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天怜诗人穷,乞与供诗本”,从道人转向自身,抒发感慨。“天怜诗人穷”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仿佛上天怜惜诗人的困顿;“乞与供诗本”则点出上天赐予这般景致作为写诗的素材。这里将景致与创作联系起来,既表达了对景致的感激,又暗含着以诗排遣困顿的意味,情感真挚而自然。“我诗久不作,荒涩旋锄垦”,承接上句的写诗之念,坦陈自身状况。“我诗久不作”说明很久没有创作,“荒涩旋锄垦”以“锄垦”比喻对生疏文笔的梳理,写出重新提笔的决心。这种直白的自我剖析,既展现了对创作的渴望,又带着一丝对自身状态的清醒认知,让情感从感激转向自我激励。“从君觅佳句,咀嚼废朝饭”,以向人求诗的行为作结。“从君觅佳句”写出主动寻求好诗句的姿态,“咀嚼废朝饭”则用废寝忘食地品味诗句的状态,展现对佳句的渴求。这两句将对诗歌的热爱通过具体行为展现出来,既呼应了前文的写诗之念,又让整首诗在对诗歌的向往中收尾,余味悠长。
# (“登临不得要”二句)有此二句,生出中间一段景色。分明一反一正,能令观者目眩。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煅炼之工,字字创获。至“天功争向背”以下十二句,忽作排对,而风骨益觉峻耸。诗有排对,自晋有之。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