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yáng
gōng
fèng
méi
huā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yuè
yún
jiē
màn
zūn
zhōng
dōng
hūn
lín
chūn
jié
huāng
jīng
shuí
xìn
yōu
xiāng
shì
fǎn
hún

译文

在月光下的庭院里,随意地斟上一杯酒,美人玉奴最终没有辜负东昏侯。曾经华丽的临春阁和结绮阁,如今已长满荒草荆棘,谁能相信这梅花的幽香,竟像是能让逝去的美人灵魂归来。

逐句剖析

"月地云阶漫一樽":在月光下的庭院里,随意地斟上一杯酒,

"玉奴终不负东昏":美人玉奴最终没有辜负东昏侯。

"临春结绮荒荆棘":曾经华丽的临春阁和结绮阁,如今已长满荒草荆棘,

"谁信幽香是返魂":谁能相信这梅花的幽香,竟像是能让逝去的美人灵魂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四)》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咏物诗题材,借梅花抒怀。诗中“月地云阶”营造清雅意境,诗人独酌赏梅,以“玉奴”(梅花的别称)喻梅花不负东昏侯的典故,暗赞梅花高洁忠贞。“临春”“结绮”指南朝陈后主的荒淫楼阁,如今荒芜荆棘,与梅花的“幽香”形成对比,末句设问“谁信幽香是返魂”,以梅花幽香喻指美好精神的复苏,含蓄表达对高尚品格的坚守。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自然,借物喻人,通过梅花与历史废墟的对照,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托物言志手法鲜明,情感含蓄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四)》是组诗里的一首,该组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时期(大致在1080-1100年),与他经历乌台诗案后的人生感悟紧密相连。从政治境遇来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谪至黄州,这成为他创作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在文学交游方面,诗题里提到的“杨公济”就是杨蟠,当时他担任杭州通判,苏轼与他常有诗文唱和,这组诗也延续了宋代文人相互酬唱的传统。就地域特征而言,创作地杭州孤山的赏梅习俗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素材,像“岭北霜枝”“寒雀喧喧冻不飞”等诗句,生动展现出江南的物候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描写了​​月下饮酒赏梅的场景与历史兴亡的典故​​,表达了​​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繁华终将湮灭、唯美好精神长存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月地云阶漫一樽,玉奴终不负东昏”,巧用南朝潘玉奴典故。潘玉奴是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的宠妃,东昏侯为她大兴土木,后政权覆灭,潘玉奴始终追随。诗中用此典,既增添历史意蕴,又借潘玉奴“不负”的特质,含蓄表达情感,让诗句更具感染力与深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昔日繁华的临春阁、结绮阁(南朝陈后主与张丽华的奢靡居所)如今沦为荒草荆棘的景象,形成​​历史兴亡的今昔对比​​,表达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句“月地云阶漫一樽”以清冷幽寂的环境开篇。“月地云阶”描绘出月光铺地、云雾缭绕的仙境般的场景,既点明赏梅的雅致环境,又暗含超尘脱俗的意境。“漫一樽”则表现出诗人随意举杯、孤寂独酌的情态,为全诗奠定了孤高淡泊的基调。此句通过环境与动作的结合,塑造了一个在月下独对梅花的诗人形象。次句“玉奴终不负东昏”借典故抒情。“玉奴”指南朝齐东昏侯的宠妃潘玉儿,传说她死后化为梅花;“东昏”即东昏侯萧宝卷。此句以“不负”二字强调梅花与东昏侯之间生死不渝的羁绊,实则隐喻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典故的运用既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又含蓄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第三句“临春结绮荒荆棘”笔锋陡转,以历史遗迹的荒芜对比前文的雅致。“临春”“结绮”是南朝陈后主所建的两座奢靡楼阁,如今却长满荆棘,暗喻繁华易逝、盛衰无常。此句通过今昔对比,将个人感慨升华为对历史兴亡的沉思。末句“谁信幽香是返魂”以反问收束全诗,意味深长。“幽香”既指梅花的清香,又象征高洁精神;“返魂”暗喻美好品质虽经磨难仍能重生。此句以疑问语气强化了肯定意味,表达了对精神不朽的坚定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王晋卿上元侍燕端门》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会子开从驾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