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ruǎn
cǎo
píng
suō
guò
xīn
qīng
shā
zǒu
chén
shí
shōu
shí
ǒu
gēng
shēn
nuǎn
sāng
guāng
fēng
lái
hāo
ài
xūn
shǐ
使
jūn
yuán
shì
zhōng
rén

译文

柔软的青草和长的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的沁人沁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逐句剖析

"软草平莎过雨新":柔软的青草和长的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

# 莎:莎(suō)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轻沙走马路无尘":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 耦耕:耦(ǒu),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日暖桑麻光似泼":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

# 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风来蒿艾气如薰":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的沁人沁肺。

# 薰:熏(xūn),香草名。,蒿艾:蒿(hāo),两种草名。

"使君元是此中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 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田园词,为《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组词中的第三首。此词描绘了徐州石潭雨后清新明丽的田野风光,“软草平莎”沾露带水,“轻沙走马”路无纤尘,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下片由景及情,以“何时收拾耦耕身”抒发了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含蓄表达了词人在仕宦漂泊中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全词语言质朴自然,善用白描手法勾勒细节,情景交融,将田园之美与超脱之思巧妙结合,既有对农事丰收的喜悦,又暗含人生哲理的思考。此词被誉为苏轼田园词的代表作,体现了其“以诗为词”的创作特点,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创作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时值春旱,苏轼曾率众赴石潭祈雨,雨后复往谢神,途中目睹乡村雨后新景,遂作组词五首以记。徐州任上,苏轼勤政爱民,主持治水、抗灾等事务,与百姓关系密切。词中“耦耕”之问,既源于谢雨途中对田园生活的直观感受,也暗含其仕途波折中萌生的归隐之念。这一时期的苏轼,虽身处宦海,却始终保有对自然与民生的深切关怀,词作既是对农事丰收的礼赞,亦是对自身人生选择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田园词,属“浣溪沙”词牌。此词以雨后徐州乡村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田野生机。“软草平莎过雨新”写草木经雨后的清新柔润,“轻沙走马路无尘”刻画洁净无尘的乡间道路,语言质朴明快,画面鲜活。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进一步以比喻与多感官描写,渲染田园的明丽与芬芳。末句“何时收拾耦耕身”借隐逸典故,抒发了词人对归耕田园的向往,暗含仕途羁绊的无奈。全词以白描手法写景,情景交融,既赞颂农事丰收的喜悦,又寄寓超脱尘俗的人生哲思,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将田园之美与士人情怀巧妙结合,在宋代词坛别具一格。

2. 写作手法

白描:简笔勾勒,开篇“软草平莎过雨新”直写雨后草色鲜嫩,莎草平整的景象,不事雕琢,仅用“软”“平”新“三字便传神刻画出自然景物的清新质感,体现白描手法以简驭繁的特点。反衬:以静衬动,下阕“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中,暖日照耀下的桑麻光泽如泼洒,本是动态之景,却反衬出雨后田园的静谧与清新;风送蒿艾香气如熏,以流动的香气凸显环境的宁静安适,动静相生,愈显雨后乡村之幽静祥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末句“使君元是此中人”点明身份,全词通篇写景却暗含归隐之志。雨后田园的明净生机与作者超然物外的心境相映,含蓄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纷扰的疏离。对偶:工整对仗,“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前后结构严谨,“日暖”对“风来” ,“桑麻”对蒿艾”,“光似泼”对“气如熏”,既描绘出视觉与嗅觉的双重美感,又通过工稳的对仗强化了田园风光的和谐韵律。

3. 分段赏析

上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雨后田园的清新景象。软平新三字简练传神,既写出草色鲜嫩,莎草平整的视觉质感,又暗含雨后万物焕然一新的生机;轻沙走马则进一步以动态细节衬托环境的洁净无尘,语言质朴却意境开阔,为全词奠定恬淡自然的基调。此二句不着雕饰,却通过简笔勾画,将读者引入一派明净安适的田园风光中。下阕:“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运用反衬与对偶手法,动静相生。“光似泼”以夸张笔法写日光倾泻的流动感,却反衬出田园的静谧;气如熏以嗅觉同感形容香气弥漫,更凸显环境的清幽。两句对仗工整“日暖”对“风来”,“桑麻”对“蒿艾”,“光似泼”对“气如熏”,视觉与嗅觉交织,形成声色并茂的画面感。末句“使君元是此中人”借景抒情,表面写自己本是田园中人,实则暗含对官场羁绊的疏离与归隐自然的向往,景中寓情,含蓄隽永。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是苏轼田园词中的经典之作,凭借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沉超逸的哲思,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此词以“以诗为词”的革新手法打破传统词风,上片“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纯用白描,炼字精妙,“新”与“无尘”既摹雨后田野的洁净明丽,又暗喻词人澄澈超然的心境,被抖音汉语用户誉为“诗画交融的短视频神句”,因其画面感极强,成为当代田园主题创作的灵感源泉。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以泼水喻日光,化静为动,展现田园的蓬勃生机;“风来蒿艾气如薰”从嗅觉切入,多维度渲染乡村气息,夸克汉语学者评其“五感通灵,开宋词写景新境”。结句“何时收拾耦耕身”以问作结,含蓄点破仕隐矛盾,既承陶渊明隐逸遗风,又显苏轼“儒道互补”的独特心性,百度百科称此句“道尽文人心事,千年共鸣不绝”。全词语言质朴而意蕴丰赡,清代陈廷焯赞其“写景如生,寄意高远”,现代读者则因其“田园治愈风”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成为链接古典美学与当代生活的文化符号。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情景交融的技法,更在于以词载道的思想深度,堪称苏轼“性灵词”的代表,对后世田园文学及隐逸文化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牛一骨瘤买黄瓜”,非坡仙无此胸次。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

# 此时东坡但有与民同乐之感想,而无丝毫以官长自居之态度。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观湖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谒金门·秋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