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zhì
gōng
ché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luò
àn
jīn
wǎn
fēng
chuī
shàn
sōng
jiān
wěn
zhú
wài
fēi
qiáo
zhuǎn
shén
gōng
záo
héng
lǐng
yán
shí
piàn
zhí
qiān
rén
gōu
xià
yǒu
wēi
liú
xuàn
gāng
luán
wèi
huí
jīn
làn
míng
xuàn
miǎn
huái
怀
xìng
wáng
dān
xiāng
xiàn
cháng
féng
kuà
xià
sāng
jiān
fàn
shuí
wèi
shān
shí
wán
shí
shì
yàn
lǐn
rán
yīng
yóu
sǒng
zhàn
nián
wàn
guī
lǎo
huān
yàn
jǐn
xiù
bèi
yuán
jīn
zhū
sàn
pín
jiàn
dòu
róng
cháo
ruì
kōng
miàn
róng
huá
zuò
xiāo
xiē
yuè
shì
yóu
chuán
wéi
yǒu
cháng
míng
dēng
rán
zhào
shēn
diàn
殿

译文

夕阳西下,我解开或稍微歪戴着头上的葛布头巾,晚风吹动着手中的羽扇。我在松林间悠然地漫步,脚步安稳,穿过竹林后,看到外面的飞桥曲折延伸。仿佛是有神奇的力量开凿了横贯的山岭,使得岩石呈现出巨大的片状。我径直渡过名为“千人沟”的地方,沟下有细小的水流在闪烁发光。山峦郁郁葱葱,相互环绕回合,而功臣寺的建筑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灿烂耀眼。我在此缅怀起那些异姓王,他们曾经肩负着治理这个乡县的重任。这些异姓王曾经长期遭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多次在桑林间乞讨食物。谁说这些山石是冥顽不灵的呢,它们默默见证了这些世间少有的杰出人才的过往。仿佛能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的凛然英气扑面而来,他们的形象巍峨屹立,依然让人感到震撼。后来他们功成名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万骑归来,老人和长辈们尽情地欢乐宴饮。他们用锦绣覆盖了原野,将金珠散发给贫贱的人们。就像窦融入朝为官后受到重用,而吴芮虽然有功劳但也只是徒然留下面容被人记住而已。荣华富贵在岁月中渐渐消散停歇,经历世事就如同驿站传递信件一样快速而短暂。只有那长明灯,依然在深深的殿堂中照耀着。

逐句剖析

"落日岸葛巾":夕阳西下,我解开或稍微歪戴着头上的葛布头巾,

# 岸葛巾:就是掀起葛巾,露出前额的意思。

"晚风吹羽扇":晚风吹动着手中的羽扇。

"松间野步稳":我在松林间悠然地漫步,脚步安稳,

"竹外飞桥转":穿过竹林后,看到外面的飞桥曲折延伸。

"神功凿横岭":仿佛是有神奇的力量开凿了横贯的山岭,

"岩石得巨片":使得岩石呈现出巨大的片状。

"直渡千人沟":我径直渡过名为“千人沟”的地方,

"下有微流泫":沟下有细小的水流在闪烁发光。

# 泫:流动。

"冈峦蔚回合":山峦郁郁葱葱,相互环绕回合,

"金碧烂明绚":而功臣寺的建筑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灿烂耀眼。

"缅怀异姓王":我在此缅怀起那些异姓王,

"负担此乡县":他们曾经肩负着治理这个乡县的重任。

# 负担:吴越王少贫困,负担。

"长逢胯下辱":这些异姓王曾经长期遭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

# 胯:一作跨。

"屡乞桑间饭":多次在桑林间乞讨食物。

"谁谓山石顽":谁说这些山石是冥顽不灵的呢,

"识此希世彦":它们默默见证了这些世间少有的杰出人才的过往。

"凛然英气逼":仿佛能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的凛然英气扑面而来,

"屹起犹耸战":他们的形象巍峨屹立,依然让人感到震撼。

"他年万骑归":后来他们功成名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万骑归来,

"父老恣欢宴":老人和长辈们尽情地欢乐宴饮。

"锦绣被原野":他们用锦绣覆盖了原野,

"金珠散贫贱":将金珠散发给贫贱的人们。

"窦融既入朝":就像窦融入朝为官后受到重用,

# 窦融:《后汉书》有传。每入朝,自以非旧臣、卑恭有加,帝以此愈亲厚之。钱镠之后钱俶后降宋朝,国除。此以窦融入朝喻指钱氏。

"吴芮空记面":而吴芮虽然有功劳但也只是徒然留下面容被人记住而已。

"荣华坐销歇":荣华富贵在岁月中渐渐消散停歇,

# 销歇:衰败,零落。

"阅世如邮传":经历世事就如同驿站传递信件一样快速而短暂。

# 邮传:传舍、驿馆。

"惟有长明灯":只有那长明灯,

# 长明灯:不息的油灯。旧多用于供佛或敬神。

"依然照深殿":依然在深深的殿堂中照耀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纪行怀古诗。全诗以诗人的游踪为线索,前半部分细致描绘了从净土寺步行至功臣寺途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夕阳下诗人解巾摇扇,漫步于松竹掩映的山径,目睹飞桥横跨溪流,巨岩如神功开凿,冈峦叠翠间点缀着金碧辉煌的寺庙。后半部分转向历史沉思,通过"长逢胯下辱"等典故追怀吴越王钱镠等异姓王的生平,既展现其早年潦倒时的屈辱经历,又勾勒其功成后"万骑归乡""散金济贫"的荣耀场景。诗末以"长明灯照深殿"的永恒意象,与"荣华销歇"的世事无常形成强烈对照,借吴越国兴衰史抒发了对人生浮沉、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体现了苏轼将自然游览与历史哲思相融合的创作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净土步至功臣寺》创作于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苏轼在视察民情之余,游历了净土寺、功臣寺等当地寺院。净土寺与功臣寺都位于功臣山南麓,两地相距仅150余米,他从净土寺步行至功臣寺,途中的自然美景以及对吴越国历史的联想,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自净土步至功臣寺》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游怀古诗。描绘了诗人自净土步至功臣寺沿途的清幽景色,如落日、晚风、松间野步、竹外飞桥等,营造出闲适惬意的氛围。同时,诗中体现了对功臣寺周边雄伟地貌的刻画,如神功开凿的横岭、巨片岩石、千人沟等。此外,诗中还穿插了对异姓王韩信等历史人物的缅怀,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典故,如韩信的胯下之辱、乞食桑间以及后来的衣锦还乡等。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昔日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唯有长明灯依然照亮深殿,凸显出世事无常的沧桑感,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寄托情感。如“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诗人描绘了自己在落日下、晚风中,于松竹间漫步的情景,借这一悠然之景抒发了内心的闲适自在。而“冈峦蔚回合,金碧烂明绚”描绘了山峦环绕、寺庙金碧辉煌的景象,既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赞美,也为后文怀古营造了氛围。动静结合:在景物描写方面,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中,“松间”“竹外”是静态的景物,而“野步”的诗人和曲折的“飞桥”给人一种动态之感,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这一静一动的环境中悠然漫步的情景。

3. 分段赏析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描绘出诗人在落日余晖中,解开葛巾,任晚风吹拂,手持羽扇,漫步前行的情景。“松间野步稳”,体现出诗人在松树林中悠然自得的行走状态,脚步稳健,心情闲适。“竹外飞桥转”,描绘出竹林外飞桥的独特景致,一个“转”字,赋予画面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能跟随诗人的脚步,看到飞桥在眼前逐渐呈现。开篇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氛围,也为后文的所见所思做了铺垫。“神功凿横岭,岩石得巨片。直渡千人沟,下有微流泫。冈峦蔚回合,金碧烂明绚。缅怀异姓王,负担此乡县。长逢胯下辱,屡乞桑间饭。”先描写了功臣寺周边雄伟壮观的地貌。横岭像是被神功开凿,巨大的岩石裸露在外。诗人渡过千人沟,沟下有细小的水流。四周山峦郁郁葱葱,相互环绕,寺庙金碧辉煌。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缅怀异姓王韩信。韩信出身卑微,曾遭受胯下之辱,多次乞食为生。苏轼在此处借韩信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为下文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埋下伏笔。“谁谓山石顽,识此希世彦。凛然英气逼,屹起犹耸战。他年万骑归,父老恣欢宴。锦绣被原野,金珠散贫贱。窦融既入朝,吴芮空记面。荣华坐销歇,阅世如邮传。惟有长明灯,依然照深殿。”诗人感叹山石虽顽,却见证了韩信这样的杰出人才的崛起。韩信凭借凛然英气,建功立业,衣锦还乡,赐予百姓荣华富贵。但像窦融入朝、吴芮封侯后,曾经的荣华富贵终究消散。在苏轼看来,历史的兴衰如同驿站传递消息一样迅速,转瞬即逝。最后,诗人以“惟有长明灯,依然照深殿”作结,长明灯依旧照亮着寺庙的深殿,与曾经的荣华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岁月变迁、世事无常的感慨。苏轼通过对历史兴衰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谢人惠云巾方舄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归去来集字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