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溜溜作春寒":松间吹来的风带着丝丝寒意,
"伴我饥肠响夜阑":伴着我饥饿的肚子在夜深时咕咕作响。
# 夜阑:夜深。
"牛粪火中烧芋子":在牛粪燃烧的火堆中烤着芋头,
"山人更吃懒残残":我这山野之人还吃着这剩下的芋头。
# 山人:指李泌。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生活纪事诗。这首诗描写苏轼在除夕夜与友人共食烧芋的趣事,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2. 写作手法
双关:“懒残残”,既描述了残剩芋头的状态,又通过懒残禅师的典故实现了语义双关。这种双关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还隐喻了诗人对仕途的感慨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化用:“懒残残”,化用了唐代懒残禅师以牛粪煨芋赠李泌的典故。懒残禅师曾用牛粪火烤芋头赠予李泌,后来李泌果然仕途顺遂。苏轼借此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暗含了对仕途顺遂的期许。意象组合:“牛粪火”“烧芋子”,选用民间生活元素,这些意象突破了传统诗歌的雅俗界限,展现了苏轼“以俗为雅”的创作特色。
3. 分段赏析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描绘了除夕之夜的环境和诗人自身的状态。“松风溜溜作春寒”,松间吹来的风带着丝丝寒意,“溜溜”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风的轻柔,“春寒”点明了时间是初春,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伴我饥肠响夜阑”,诗人的肚子在夜深时咕咕作响,“夜阑”指夜深,体现出诗人在除夕夜的饥饿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生活的随性,没有过多地准备年夜饭。“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描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吃烤芋头的情景。“牛粪火中烧芋子”,在牛粪燃烧的火堆中烤着芋头,这是一种比较随性、不拘小节的烹饪方式,体现了诗人生活的豁达。“山人更吃懒残残”,诗人自称“山人”,并以“懒残残”来形容自己吃剩下芋头的状态,展现出一种诙谐、随性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
上一篇:宋·苏轼《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