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知玉兔十分圆":准知道今晚的月亮十分团圆,
# 玉兔:旧说月中有玉兔、蟾蜍(见《五经通义》),后世因以玉兔代月。
"已作霜风九月寒":江潮欲来秋风已带着九月的清寒。
# 已:一作“化”。
"寄语重门休上钥":寄语九重天门请不要上锁,
# 钥:锁。,重门:九重天门。
"夜潮流向月中看":要留住月色把夜潮观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叫,壮大的声威使吴人震恐惊吓,
# 慑吴侬:使吴人震慑。慑:恐惧。吴侬:吴语称“我”为“侬”(见《南部烟花记》),此处吴侬即指吴人。,鼓噪:击鼓呼叫。
"犹是浮江老阿童":就好像当年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东下。
# 阿童:晋王浚小名阿童,平蜀以后,他造战船、练水军,顺流东下,一举消灭了东吴。,是:一作“似”。
"欲识潮头高几许,":要知道潮头有多么高,
"越山浑在浪花中":连越山都完全被吞没在浪花。
# 浑:全。,越:一作“月”。
"江边身世两悠悠":我身世悠悠如同江水起起落落,
"久与沧波共白头":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白头浪人。
# 久与沧波共白头:出自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造物亦知人易老":造物者也知道人是很容易老去的,
"故教江水向西流":所以让那江水向西流。
# 江水向西流:指海水上潮,江水势不能敌,所以出现逆流情况,随潮西流。,教:一作“叫”。
"吴儿生长狎涛渊":吴地男儿生长在江边十分喜爱江海波涛,
# 涛渊:指有涛澜的深水。,狎:亲昵、玩弄。
"冒利轻生不自怜":贪得官中利物冒险踏波而不知警戒。
"东海若知明主意":海神若知道当代君王的意旨,
"应教斥卤变桑田":应该让海边盐卤之地变成肥沃的桑田。
# 应教斥卤变桑田:自注:是时新有旨禁弄潮。斥卤:海边盐咸地。
"江神河伯两醯鸡":江神河伯泛起微波不过是两只小蠓虫而已,
# 醯鸡:小虫名。《庄子·田子方》:“孔子见老聃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海若东来气吐霓":海神挟带潮水汹涌东来气势真如吞吐虹霓。
# 海若:海神。
"安得夫差水犀手":哪儿能找到吴王夫差的兵士个个身穿水犀甲衣?
# 夫差:人名,春秋时期吴王,这里借指五代时的吴越王。
"三千强弩射潮低":三千支强劲的弓箭,定把高高的潮头射低。
# 三千强弩射潮低:自注:“吴越王尝以弓弩射潮头,与海神战,自尔水不进城。”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是一组七言绝句。首篇诗作里,诗人怀揣着前往钱塘江观潮的热忱,早早定下行程。次章则以细腻笔触,生动勾勒出潮水奔涌的磅礴威势,令人仿若身临其境。到了第三首,观潮后的苏轼心潮难平,身世之感油然而生,借诗抒发感慨。身为地方官的苏轼,在第四首诗中,由潮景引发深刻议论,尽显对民生与地方事务的关切。末篇诗作,苏轼再度将观潮感悟凝于笔端,深化了诗歌意境。这组诗整体气势恢宏,如钱江潮般波澜壮阔。从创作手法来看,虚实结合,既有对眼前潮景的实写,又不乏天马行空的想象;既有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感慨,又有针砭时弊的犀利议论;既有对世间美好愿景的寄托,又有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思考。全诗行文潇洒,不受常规拘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苏诗一贯英爽豪迈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比喻:“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把潮声比作万人鼓噪,将潮水气势比作王濬率军浮江伐吴,生动展现潮水汹涌。夸张:“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以越山被浪花淹没,极度夸张地突出潮头之高。借景抒情:“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借江边之景,抒发自身身世漂泊、岁月流逝的感慨。想象:“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由月圆想象出霜风、潮水向月中流,充满奇幻色彩。托物言志:“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表面写江水向西流这一自然现象,实则托物言志,借江水西流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易老。对比:“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将吴地年轻人对潮水的亲近、为了利益不惜生命的行为与对自身生命的不爱惜进行对比,引发对这种现象的思考。“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把江神、河伯的渺小与海若的强大进行对比,突出海若的气势。侧面描写:“万人鼓噪慑吴侬”,通过描写观潮时万人鼓噪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潮水的壮观和吸引力,让读者感受到潮水的震撼力。
3. 分段赏析
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中,第一首诗开篇就点明了时间与情境。“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首句巧妙地以“玉兔”指代月亮,明确指出中秋佳节的到来。“月到中秋分外明”,恰逢这一年中秋天气晴朗,苏轼自然预知月亮会格外圆满,心中也满是欣喜。次句则描绘了晴秋夜晚的独特感受,风里带着霜气,尽管此时正值仲秋,但因地处钱塘江入海口附近,已然有了九月的寒意。苏轼设想在这样的月夜去观潮,海滨必定清冷,而潮景想必也会更加奇妙。“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此时苏轼居于郡斋,他特意叮嘱管门的小吏,无需将重门上锁,因为他打算在月夜前往观潮。此诗仅仅是表达了苏轼看潮的打算,却也为这组诗拉开了精彩的序幕。第二首诗的前两句“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苏轼连用两个精妙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潮来之时的磅礴威势。先从听觉角度入手,描写所闻之景,怒潮汹涌,呼啸而来,声响如万人鼓噪,令弄潮和观潮的“吴侬”都为之震撼。这里还暗用了春秋时期吴越战争的故事,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进攻吴军中军,战鼓齐鸣,万军呼喊,使吴军主力大败。苏轼借此来比喻潮头的迅猛,十分形象。接着从视觉角度,以“犹似浮江老阿童”进一步描绘,将怒潮比作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的壮观场景。这两个借喻,从海潮气势着笔,实中有虚,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而后的“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则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已写足潮势之大,这两句着重突出潮头之高,越山仿佛都漂浮在浪花之中。这里的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在诗人的笔下,海门在苍茫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过,白浪滔天,诗境如一幅壮丽的画卷般展现在眼前。第三首诗里,苏轼在乘兴观潮之后,陡然生发身世之感。他本是为了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却不想此刻心中涌起无尽感慨。“江边身世两悠悠”,苏轼感叹自己从京城调任外地,身世漂泊,犹如江边的潮水,起落不定,不知何时才能有个归宿。而时光匆匆,年华易逝,“久与沧波共白头”,他担心自己长此以往,也会像沧海波涛中的白头雪浪一样,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后两句“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苏轼看到海潮上溯,竟使江水随潮西流。江水本不会西流,却因潮势强大而被迫如此。苏轼由此设想,或许是造物者懂得人易老的心情,才让江水有西流之日,暗示人生或许还有再少的可能,将来重返朝廷也并非毫无希望。这其中,实则蕴含着苏轼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意见的复杂心情。第四首诗中,苏轼以地方官的身份,借观潮抒发了深刻的议论。诗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弄潮人重利轻生的怜惜,二是对当时朝廷兴建水利不切实际的讽喻。“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弄潮之人贪图官府的利物,冒险踏波,常常有溺死的危险。然而吴越儿郎多习水,狎玩浪潮,不知警戒。尽管当时已有旨禁止弄潮,却难以遏制。苏轼身为杭州通判,对吴越人的这种行为充满怜悯。“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苏轼揭露了当时官府的矛盾,一方面明令禁止弄潮,另一方面皇上又好大喜功,盲目兴修水利,不权衡利害得失,使得弄潮者又被吸引到这些水利工程中,导致禁令毫无成效。诗句中带有讽刺意味,因为将斥卤之地变为桑田,本就近乎神话,难以成功。而朝廷却不断兴办,弄潮人的灾难也就难以避免。这组诗中,唯有这两句带有讥讽之意,却没想到后来的“乌台诗案”竟将全诗都牵扯其中,苏轼被指控谤讪朝廷,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更是借苏轼的其他诗作大肆诬陷,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诗狱,还连累了众多友人,此诗也成为了解宋代党祸冤酷的一个窗口。第五首诗作为组诗的最后一章,苏轼纯从想象着笔。“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苏轼由观潮联想到《庄子・秋水》中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秋水时节,百川灌河,河伯起初自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可当他东行至海,见到汪洋大海,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苏轼认为,江神若东临大海,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与雄伟的海潮相比,长江大河的潮水微不足道,江神河伯就如同小小的醯鸡。而海若从东方驾潮而来,潮水喷吐,如霓虹般映着中秋月色,潮景更为壮观。这些观感虽出自神奇的想象,却也有事实依据。“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苏轼深知如此威势巨大的潮水,若要使其为人民造福,驯服它并非易事。他设想,倘若能有当年夫差的水犀甲猛士,再用上钱武肃王射潮的三千强弩,或许能将潮水射服。苏轼将夫差水犀军和钱王射潮两件事融合,虽引用略有出入,但设想神奇。苏轼为官杭州时,曾在西湖建成苏堤,合理拦阻和疏导湖水,造福民众,可见他重视兴修水利,只是从实际出发,不搞那些好大喜功、害多利少的工程罢了。
4. 作品点评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组诗中,潮起潮落的雄浑景象跃然纸上,从实景描摹到情感抒发,从深刻感慨到精妙议论,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诚挚热切的愿望交织其中。笔墨酣畅淋漓,全无常规的束缚,尽显其诗歌创作中英姿飒爽、豪迈奔放的独特风格,宛如一场与自然对话的雄浑交响。
#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中望月寄语,在诗中,诗人望月生情,怊怅满怀。
现代陈文新
# 苏轼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
现代刘德重
# 第二首写潮头竟将越山吞没的情景,可以想见那是一幅如何雄丽的图景。
现代张鸣
下一篇:宋·苏轼《和陶劝农六首(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