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师来宝山":大师来到宝山,
"一住十五秋":一住就是十五年。
"读书常闭户":读书常关着门,
"客至不举头":客人来了也不抬头。
"去年造其室":去年拜访他时,
"清坐忘百忧":静坐忘却所有烦恼。
"我初无言说":我起初不说话,
"师亦无对酬":大师也不作应答。
"今来复扣门":如今再来敲门,
"空房但飕飗":只剩空屋风声飕飕。
"云已灭无余":像云消散无踪,
"薪尽火不留":如柴烧尽火熄灭。
"却疑此室中":恍惚觉得屋里,
"常有斯人不":似乎他还在那儿。
"所遇孰非梦":人生所遇皆似梦,
"事过吾何求":往事如烟何所求。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事抒怀诗。诗歌描绘了重访宝山僧院时,发现曾相遇的僧人云阇黎已圆寂的情景,借空房飕飗、斯人已逝的景象,表达了对僧人的追忆和世事无常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云已灭无余,薪尽火不留”化用了佛教的典故“薪尽火传”,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后佛教,认为肉体如薪柴终会燃尽,但佛法智慧或精神如火焰般永恒传递。原意强调超越形体的永恒性,如高僧虽逝,其教化长存。“薪尽火不留”反用典故,指出云阇黎(僧人)的逝去如薪柴成灰、火焰彻底熄灭,不留痕迹。这与佛教“火传无尽”的乐观寓意相反,凸显生命彻底寂灭的现实,暗含对“无常”的震撼。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云师来宝山,一住十五秋。读书常闭户,客至不举头”,苏轼以简练笔墨勾勒僧人形象。“一住十五秋”点明其隐居之久,“读书常闭户”展现其专注修行的清寂生活,“客至不举头”更显其超然物外的禅者风骨。语言平实如话,却通过“闭户”“不举头”等细节,塑造了一位与世隔绝、心无旁骛的隐士形象。中四句“去年造其室,清坐忘百忧。我初无言说,师亦无对酬”,回忆去年拜访的情景。“清坐忘百忧”既写僧人的修行境界,也暗含苏轼自身的心理共鸣;“无言”“无对酬”的描写,体现二人默契的禅机交流。此处以“忘忧”“无言”呼应佛教“不立文字”的理念,表达超越言语的契合。后四句“今来复扣门,空房但飕飗。云已灭无余,薪尽火不留”,笔锋陡转,写重访时的物是人非。“空房但飕飗”以风声渲染空寂,与昔日的宁静形成强烈对比;“云灭”“薪尽”化用佛典,以“云散”喻僧人圆寂,以“火尽”喻生命无常,既含悼亡之痛,又暗藏对佛法空性的领悟。末四句“却疑此室中,常有斯人不。所遇孰非梦,事过吾何求”苏轼由实入虚,抒发哲思。“常有斯人不”是恍惚间的错觉,凸显生死界限的模糊;“所遇非梦”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质疑现实与虚幻的分别,最终以“吾何求”作结,流露豁达中的怅惘,体现宋代文人融通佛老、超脱生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