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自我来黄州":自从我来到黄州,
# 自:自从。
"已过三寒食":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 寒食:即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年年欲惜春":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
# 欲:想要,希望。
"春去不容惜":但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
# 苦雨:连绵不停的雨。
"两月秋萧瑟":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郁闷。
# 两月秋萧瑟: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
"卧闻海棠花":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
"泥污燕支雪":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暗中偷负去":黑暗中仿佛有什么力量偷偷带走了海棠花,
# 闇中偷负去:“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夜半真有力":夜半时分的“造物主”果然有无穷威力。
"何殊病少年":这情景与患病的少年有何不同?
# 何殊:何异。
"病起头已白":病愈后发现鬓发早已斑白。”
"二曰":第二首:“
"春江欲入户":春天江水高涨仿佛要漫进家门,
"雨势来不已":暴雨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
# 不已:一作“未已”。
"小屋如渔舟":小屋在风雨中如同漂泊的渔舟,
"蒙蒙水云里":笼罩在一片苍茫烟水中。
# 蒙蒙:雨迷茫的样子。
"空庖煮寒菜":空荡荡的厨房煮着野菜,
# 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庖:厨房。
"破灶烧湿苇":破旧的炉灶烧着潮湿的芦苇。
"那知是寒食":哪还知道今天是寒食节,
# 那知是寒食:“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
"但见乌衔纸":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 见:见,一作“感”。
"君门深九重":想报效朝廷,无奈帝王的宫门深达九重,
# 君门深九重: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
"坟墓在万里":想回故乡,但是祖先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
# 坟墓在万里: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本想效仿阮籍穷途痛哭,
# 也拟哭途穷: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
"死灰吹不起":但心如死灰,连一丝悲叹的力气都提不起”。
"(":第一首:“
"自我来黄州":自从我来到黄州,
"已过三寒食":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年年欲惜春":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
"春去不容惜":但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
"两月秋萧瑟":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郁闷。
"卧闻海棠花":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
"泥污燕脂雪":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 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黑暗中仿佛有什么力量偷偷带走了春天,
"夜半真有力":夜半时分的“造物主”果然有无穷威力。
"何殊病少年":这情景与患病的少年有何不同?
"病起头已白":病愈后发现鬓发早已斑白。”
"二曰":第二首“
"春江欲入户":春天江水高涨仿佛要漫进家门,
"雨势来不已":暴雨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
"小屋如渔舟":小屋在风雨中如同漂泊的渔舟,
"濛濛水云里":笼罩在一片苍茫烟水中。
"空庖煮寒菜":空荡荡的厨房煮着野菜,
"破灶烧湿苇":破旧的炉灶烧着潮湿的芦苇。
"那知是寒食":哪还知道今天是寒食节?
"但见乌衔纸":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君门深九重":想报效朝廷,无奈帝王的宫门深达九重,
"坟墓在万里":想回故乡,但是祖先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
"也拟哭途穷":本想效仿阮籍穷途痛哭,
"死灰吹不起":但心如死灰,连一丝悲叹的力气都提不起”。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此贴中的两首诗是苏轼遣兴之作。凝结着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元丰五年寒食节,谪居黄州三载的苏轼,挥毫写下两首遣兴诗,字里行间尽是饱经忧患后的喟叹。诗歌情感沉郁真挚,如泣如诉,将彼时孤寂落寞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岁月沧桑。
2. 写作手法
用典:“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两句化用阮籍“穷途之哭”和韩安国“死灰独不复燃乎”的典故,以 “死灰” 自喻,表明对仕途已心灰意冷,绝望之情达到顶点,含蓄表达了对政治的疏离与忧谗畏讥的心境,虚实结合,情志深婉。对比:将往昔京师、杭州寒食节的“赏心乐事”与今日黄州的“满目萧条”对比,以乐景衬哀情,突显人生境遇的落差和内心的悲怆。
3. 分段赏析
《寒食雨二首》中,首篇以寒食时节连日霖雨、秋意萧索之景,寄托诗人对春光易逝、华年不再的怅惘。烟雨朦胧里,天地仿若被一层愁绪笼罩,淅淅沥沥的雨声,似时光流逝的呜咽,更添几分凄清。海棠于东坡诗中别具深意,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曾喟叹“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为自身与海棠“天涯流落”的同命相怜而感怀。彼时的海棠,孤芳自赏于荒郊,恰似诗人被贬黄州,远离朝堂,不被赏识。此诗后段叹惋海棠经雨凋零,花瓣在雨中簌簌坠落,满地残红如泣如诉。诗人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作喻,恰似自身蒙冤遭贬、身心俱疲的命运写照。一场政治风雨,让他从意气风发的朝堂臣子,变得如大病初愈、华发早生之人,满是沧桑与无奈。次篇如长歌当哭,将胸中块垒倾泻无遗。诗先摹写雨势滂沱,长江水涨欲漫庐舍,狂风裹挟着暴雨,似要将天地摧毁,江水如猛兽般咆哮,大有吞噬一切之势。风雨里,诗人的茅屋飘摇,恍若孤舟浮沉云水间,单薄脆弱,随时可能被风雨倾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清寒物象,勾勒出黄州困窘生计。那空荡荡的厨房,仅能煮些寡淡寒菜;残破的炉灶,烧着潮湿芦苇,屡屡熄火,炊烟时断时续,生活的艰难与辛酸扑面而来。“纸”“坟墓”“死灰”等意象,则渲染出悲怆氛围,尽显沉郁风骨与凛然气节。遥想往昔于京师、杭州寒食,雅集宴游、赏心乐事。在京师,文人墨客相聚,吟诗作对,共赏繁华;于杭州,西湖畔风光旖旎,曲水流觞,何等惬意。如今却今非昔比,唯余满目苍凉,故有“那知是寒食”之悲叹。值此祭祖时节,见乌衔纸钱纷飞,方惊觉寒食已至,这般迂回笔法,更见哀痛之深。寒食本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之时,可诗人先祖坟茔远隔千山,欲祭无从,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诗末直言君门难近、归乡无计,他渴望重回朝堂,施展抱负,却无奈君门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要归乡祭扫,又因贬谪之身难以成行。遂以效阮籍穷途而哭、反用韩安国典故,吐露远离仕途、忧谗避祸的心迹,那是在历经风雨后,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声抗争。
4. 作品点评
《寒食雨二首》组诗,依音韵之美,以入声韵与上声韵为调,抒发诗人心中沉郁之境。全篇紧扣寒食节令,按传统节俗脉络铺陈。章法严整绵密,实处摹景、虚处寄情,于虚实相生之中,尽显情景交融之妙。
# 起四句乃先极荒凉之境,移村落小景以作官舍,情况大可想矣。
清汪韩师《苏诗选评笺释》
# 与《郓州新堂二首》皆次首胜。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