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tiè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bān
版本一
版本一
bēn
一曰
一曰
lái
huáng
zhōu
guò
sān
hán
shí
nián
nián
chūn
chūn
róng
jīn
nián
yòu
liǎng
yuè
qiū
xiāo
wén
hǎi
táng
huā
yān
zhī
xuě
àn
zhōng
tōu
bàn
zhēn
yǒu
shū
bìng
shào
nián
bìng
tóu
bái
。”
。”
èr
yuē
:“
:“
chūn
jiāng
shì
lái
xiǎo
zhōu
méng
méng
shuǐ
yún
kōng
páo
zhǔ
hán
cài
zào
shāo
shī
湿
wěi
zhī
shì
hán
shí
dàn
jiàn
xián
zhǐ
jūn
mén
shēn
jiǔ
chóng
fén
zài
wàn
qióng
huī
chuī
”。
”。
bān
版本二
版本二
bēn
一曰
一曰
èr
lái
huáng
zhōu
guò
sān
hán
shí
nián
nián
chūn
chūn
róng
jīn
nián
yòu
liǎng
yuè
qiū
xiāo
wén
hǎi
táng
huā
yān
zhī
xuě
àn
zhōng
tōu
bàn
zhēn
yǒu
shū
bìng
shào
nián
bìng
tóu
bái
。”
。”
èr
yuē
:“
:“
chūn
jiāng
shì
lái
xiǎo
zhōu
méng
méng
shuǐ
yún
kōng
páo
zhǔ
hán
cài
zào
shāo
shī
湿
wěi
zhī
shì
hán
shí
dàn
jiàn
xián
zhǐ
jūn
mén
shēn
jiǔ
chóng
fén
zài
wàn
qióng
huī
chuī
”。
”。

译文

第一首:“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但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黑暗中仿佛有什么力量偷偷带走了海棠花,夜半时分的“造物主”果然有无穷威力。这情景与患病的少年有何不同?病愈后发现鬓发早已斑白。”第二首:“春天江水高涨仿佛要漫进家门,暴雨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在风雨中如同漂泊的渔舟,笼罩在一片苍茫烟水中。空荡荡的厨房煮着野菜,破旧的炉灶烧着潮湿的芦苇。哪还知道今天是寒食节,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报效朝廷,无奈帝王的宫门深达九重,想回故乡,但是祖先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本想效仿阮籍穷途痛哭,但心如死灰,连一丝悲叹的力气都提不起”。第一首:“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但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黑暗中仿佛有什么力量偷偷带走了春天,夜半时分的“造物主”果然有无穷威力。这情景与患病的少年有何不同?病愈后发现鬓发早已斑白。”第二首“春天江水高涨仿佛要漫进家门,暴雨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在风雨中如同漂泊的渔舟,笼罩在一片苍茫烟水中。空荡荡的厨房煮着野菜,破旧的炉灶烧着潮湿的芦苇。哪还知道今天是寒食节?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报效朝廷,无奈帝王的宫门深达九重,想回故乡,但是祖先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本想效仿阮籍穷途痛哭,但心如死灰,连一丝悲叹的力气都提不起”。

逐句剖析

"(":第一首:“

"自我来黄州":自从我来到黄州,

# 自:自从。

"已过三寒食":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 寒食:即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年年欲惜春":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

# 欲:想要,希望。

"春去不容惜":但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

# 苦雨:连绵不停的雨。

"两月秋萧瑟":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郁闷。

# 两月秋萧瑟: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

"卧闻海棠花":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

"泥污燕支雪":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暗中偷负去":黑暗中仿佛有什么力量偷偷带走了海棠花,

# 闇中偷负去:“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夜半真有力":夜半时分的“造物主”果然有无穷威力。

"何殊病少年":这情景与患病的少年有何不同?

# 何殊:何异。

"病起头已白":病愈后发现鬓发早已斑白。”

"二曰":第二首:“

"春江欲入户":春天江水高涨仿佛要漫进家门,

"雨势来不已":暴雨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

# 不已:一作“未已”。

"小屋如渔舟":小屋在风雨中如同漂泊的渔舟,

"蒙蒙水云里":笼罩在一片苍茫烟水中。

# 蒙蒙:雨迷茫的样子。

"空庖煮寒菜":空荡荡的厨房煮着野菜,

# 寒菜:原特指冬季之菜,此系泛指。,庖:厨房。

"破灶烧湿苇":破旧的炉灶烧着潮湿的芦苇。

"那知是寒食":哪还知道今天是寒食节,

# 那知是寒食:“那知”二句是说见乌衔纸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日。

"但见乌衔纸":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 见:见,一作“感”。

"君门深九重":想报效朝廷,无奈帝王的宫门深达九重,

# 君门深九重: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注曰:“君门深邃,不可至也。”九重,指宫禁,极言其深远。

"坟墓在万里":想回故乡,但是祖先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

# 坟墓在万里:谓诗人祖坟在四川眉山,距黄州有万里之遥,欲吊不能。

"也拟哭途穷":本想效仿阮籍穷途痛哭,

# 也拟哭途穷:晋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的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途穷之哭。

"死灰吹不起":但心如死灰,连一丝悲叹的力气都提不起”。

"(":第一首:“

"自我来黄州":自从我来到黄州,

"已过三寒食":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年年欲惜春":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

"春去不容惜":但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

"今年又苦雨":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

"两月秋萧瑟":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令人郁闷。

"卧闻海棠花":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

"泥污燕脂雪":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 燕脂雪:指海棠花瓣。

"暗中偷负去":黑暗中仿佛有什么力量偷偷带走了春天,

"夜半真有力":夜半时分的“造物主”果然有无穷威力。

"何殊病少年":这情景与患病的少年有何不同?

"病起头已白":病愈后发现鬓发早已斑白。”

"二曰":第二首“

"春江欲入户":春天江水高涨仿佛要漫进家门,

"雨势来不已":暴雨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

"小屋如渔舟":小屋在风雨中如同漂泊的渔舟,

"濛濛水云里":笼罩在一片苍茫烟水中。

"空庖煮寒菜":空荡荡的厨房煮着野菜,

"破灶烧湿苇":破旧的炉灶烧着潮湿的芦苇。

"那知是寒食":哪还知道今天是寒食节?

"但见乌衔纸":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君门深九重":想报效朝廷,无奈帝王的宫门深达九重,

"坟墓在万里":想回故乡,但是祖先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

"也拟哭途穷":本想效仿阮籍穷途痛哭,

"死灰吹不起":但心如死灰,连一丝悲叹的力气都提不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雨二首》为北宋文豪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首篇以连绵细雨、凋零海棠为意象,借景抒情,将仕途失意的幽愤与身世飘零的悲怆,融于细腻的景物描写之中,借以抒发其被贬谪的命运之悲。第二首诗则另辟蹊径,在展示宋代寒食节风俗画卷的同时,还将节日期间的雨、乌衔纸钱等节令风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巧妙地同苏轼自身身世境遇紧密相连。诗中弥漫着悲伤的气氛,不仅真实写出苏轼谪居黄州时苦闷压抑、近乎绝望的困境,更深刻揭示了其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元丰三年(1080)二月,四十五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遭新党排挤,远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这场宋朝最著名的文字狱,不仅将他推向仕途深渊,更使其陷入精神孤寂与生活困窘的双重泥沼。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谪居黄州已三载的苏轼,在凄风冷雨中挥毫写下两首感怀诗,字里行间浸透人生喟叹。此诗卷或于次年,亦或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后完成书写。直至元符三年(1100),蜀州张氏携卷邀黄庭坚品鉴,山谷欣然题跋,文人雅事为诗卷再添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此贴中的两首诗是苏轼遣兴之作。凝结着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感悟。元丰五年寒食节,谪居黄州三载的苏轼,挥毫写下两首遣兴诗,字里行间尽是饱经忧患后的喟叹。诗歌情感沉郁真挚,如泣如诉,将彼时孤寂落寞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岁月沧桑。

2. 写作手法

用典:“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两句化用阮籍“穷途之哭”和韩安国“死灰独不复燃乎”的典故,以 “死灰” 自喻,表明对仕途已心灰意冷,绝望之情达到顶点,含蓄表达了对政治的疏离与忧谗畏讥的心境,虚实结合,情志深婉。对比:将往昔京师、杭州寒食节的“赏心乐事”与今日黄州的“满目萧条”对比,以乐景衬哀情,突显人生境遇的落差和内心的悲怆。

3. 分段赏析

《寒食雨二首》中,首篇以寒食时节连日霖雨、秋意萧索之景,寄托诗人对春光易逝、华年不再的怅惘。烟雨朦胧里,天地仿若被一层愁绪笼罩,淅淅沥沥的雨声,似时光流逝的呜咽,更添几分凄清。海棠于东坡诗中别具深意,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曾喟叹“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为自身与海棠“天涯流落”的同命相怜而感怀。彼时的海棠,孤芳自赏于荒郊,恰似诗人被贬黄州,远离朝堂,不被赏识。此诗后段叹惋海棠经雨凋零,花瓣在雨中簌簌坠落,满地残红如泣如诉。诗人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作喻,恰似自身蒙冤遭贬、身心俱疲的命运写照。一场政治风雨,让他从意气风发的朝堂臣子,变得如大病初愈、华发早生之人,满是沧桑与无奈。次篇如长歌当哭,将胸中块垒倾泻无遗。诗先摹写雨势滂沱,长江水涨欲漫庐舍,狂风裹挟着暴雨,似要将天地摧毁,江水如猛兽般咆哮,大有吞噬一切之势。风雨里,诗人的茅屋飘摇,恍若孤舟浮沉云水间,单薄脆弱,随时可能被风雨倾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二句,以“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清寒物象,勾勒出黄州困窘生计。那空荡荡的厨房,仅能煮些寡淡寒菜;残破的炉灶,烧着潮湿芦苇,屡屡熄火,炊烟时断时续,生活的艰难与辛酸扑面而来。“纸”“坟墓”“死灰”等意象,则渲染出悲怆氛围,尽显沉郁风骨与凛然气节。遥想往昔于京师、杭州寒食,雅集宴游、赏心乐事。在京师,文人墨客相聚,吟诗作对,共赏繁华;于杭州,西湖畔风光旖旎,曲水流觞,何等惬意。如今却今非昔比,唯余满目苍凉,故有“那知是寒食”之悲叹。值此祭祖时节,见乌衔纸钱纷飞,方惊觉寒食已至,这般迂回笔法,更见哀痛之深。寒食本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之时,可诗人先祖坟茔远隔千山,欲祭无从,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诗末直言君门难近、归乡无计,他渴望重回朝堂,施展抱负,却无奈君门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要归乡祭扫,又因贬谪之身难以成行。遂以效阮籍穷途而哭、反用韩安国典故,吐露远离仕途、忧谗避祸的心迹,那是在历经风雨后,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声抗争。

4. 作品点评

《寒食雨二首》组诗,依音韵之美,以入声韵与上声韵为调,抒发诗人心中沉郁之境。全篇紧扣寒食节令,按传统节俗脉络铺陈。章法严整绵密,实处摹景、虚处寄情,于虚实相生之中,尽显情景交融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起四句乃先极荒凉之境,移村落小景以作官舍,情况大可想矣。

清汪韩师《苏诗选评笺释》

# 与《郓州新堂二首》皆次首胜。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叔弼云履常不饮故不作诗劝履常饮》

下一篇: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到涿州见寄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