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xiào
biāo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2
jiǎ
jīn
fāng
yòng
zhēn
jīn
ruò
shì
zhēn
jīn
jīn
shí
zǎi
cháng
ān
kōng
yòng
gāo
xīn

译文

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十年春秋苦读才能及第,你为什么不积累知识,而去想那些远大的志向。

逐句剖析

"假金方用真金镀":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

# 镀:包装。,方:一作只。,假:虚假。

"若是真金不镀金":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 真金:真实。

"十载长安得一第":十年春秋苦读才能及第,

# 十载:十年。

"何须空腹用高心":你为什么不积累知识,而去想那些远大的志向。

# 何须空腹用高心:来诗有金汤镀了之句。何须: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章孝标》唐代诗人李绅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金为喻的开篇两句,通过对事物本质与价值的具象呈现,清晰勾勒出真伪的界限,同时强调内在品质才是决定价值的关键所在。第三句以平实笔触,细致描绘读书人追求功名的艰辛历程,展现其背后持续付出的努力与心血。末句则对全诗内容进行凝练概括,升华主题。整首诗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一个哲理:相较于外在的虚饰,人们更应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充实;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通过长期积累与沉淀,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缘起于章孝标进士及第后所作《及第后寄李绅》中“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的得意之句。时任淮南节度使的李绅在扬州得见此诗后,针对诗中“金汤镀了”的比喻,特作《答章孝标》以“真金不镀”之理相劝。值得注意的是,李绅曾因赏识章孝标诗才而举荐其中进士,此番应答既展现了唐代文人交往的雅趣,也折射出科举制度下士人阶层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劝诫哲理诗。介绍了诗人李绅针对友人章孝标科举及第后的心态,以“假金镀金”为喻,揭示浮华表象与真实本质的关系,告诫友人不应因一时成功就骄傲自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诫与勉励,体现了中唐诗人关注现实、注重实用的思想特点。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假金方用真金镀”以镀金为喻,将科举功名比作镀金之物,暗讽徒有其表者必借外饰以掩其质。“若是真金不镀金”则反喻真才实学无需矫饰,正如真金不假外饰而自显其贵。此二句通过金质之喻,形成真假对比,既点明“真才不假雕饰”之理,又暗含对浮华世风的针砭。末句“何须空腹用高心”更以“空腹”喻其才疏,以“高心”状其志骄,使规劝之意愈显警策。

3. 分段赏析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此句以金属冶炼为喻,形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区别。假金需要用真金来镀饰,而真正的真金则无需装饰,直接点明内在价值与外在表象的关系,强调真正有才华的人无需刻意炫耀。“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前句道出读书人科举及第的艰辛历程,十载表明时间之长、付出之多;后句则是对章孝标心态的劝诫,空腹用高心生动刻画了骄傲自满的心态,告诫友人不应因一时成功就沾沾自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禁中》

下一篇:唐·王昌龄《送狄宗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