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zōng
hēng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qiū
zài
shuǐ
qīng
shān
chán
luò
yáng
shù
míng
gāo
yān
sòng
jūn
guī
chóu
jìn
yòu
kōng
liáng
fēng
tiān

译文

秋天表现在水清山老和蝉的鸣叫声中,洛阳的枫林如火,鸣皋山上烟云笼罩。送君离去后心中愁绪无穷尽,只能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天。

逐句剖析

"秋在水清山暮蝉":秋天表现在水清山老和蝉的鸣叫声中,

# 蝉:秋天表现在水清山老和蝉的鸣叫声中,,暮:傍晚。

"洛阳树色鸣皋烟":洛阳的枫林如火,鸣皋山上烟云笼罩。

# 洛阳:秋天表现在水清山老和蝉的鸣叫声中,

"送君归去愁不尽":送君离去后心中愁绪无穷尽,

# 愁:忧愁。

"又惜空度凉风天":只能空度这凉风飒飒的秋天。

# 惜: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狄宗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秋景起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向;后两句通过“别后愁多”的心理细节,暗写独对凉秋的怅惘。全诗用词平易晓畅,情感表达质朴自然,在简短的篇幅中形成时间流逝与愁思绵延的对照,展现唐代送别诗善于捕捉细微情感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狄宗亨》是王昌龄在洛阳期间为友人狄宗亨所作的七言绝句。王昌龄一生交游广阔,与李白、高适、王维等盛唐诗人往来密切。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他遇赦从岭南北返,次年抵达长安后曾暂居洛阳。此时正值其仕途坎坷之际——此前因事贬谪岭南,虽遇赦却未获重用。在洛阳与狄宗亨离别时,诗人借秋景抒怀,既表达对友人远行的不舍,又暗含自身宦海浮沉的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秋日暮色中的蝉鸣、烟树等景象,写出了送别友人后的惆怅与时光虚度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前句实写洛阳暮色中的树影,后句虚拟鸣皋山的烟雾,虚实相生,既强化空间距离感,又通过想象延伸别后思念的绵长。直抒胸臆:“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直接倾吐离别之愁与独处之憾,体现“意近旨远”的抒情效果。

3. 分段赏析

"秋在水清山暮蝉"一句勾勒出送别的时空背景。"水清"与"暮蝉"形成视听交织的秋景:清澈的水面映衬暮色,蝉鸣点染黄昏的寂寥。一"暮"字既点明时分,又暗含光阴流逝之叹,为下文"空度"埋下伏笔。"洛阳树色鸣皋烟"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前四字实写眼前洛阳暮色中的树影,后三字虚想友人将往的鸣皋山烟霭。"烟"字既描摹远山朦胧之态,又隐喻前路渺茫的离思,实景与虚境在送别的目光中自然交融。"送君归去愁不尽"以直抒胸臆见长。"愁不尽"三字平白如话,却因前两句的景物铺垫而显得厚重。一个"尽"字写透离愁的绵长,与首句"暮"字的时间意象暗中呼应,形成情感张力。"又惜空度凉风天"在抒情中暗转笔意。"空度"二字由送别之愁转为独处之憾,凉风本应是与友同赏的秋爽,却因离别成了虚度的光阴。末句以气候之"宜"反衬心境之"寂",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送狄宗亨》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深挚情感。诗中“烟”字凝练地烘托出朦胧景致,“愁”字精准传递出深厚情谊,展现了诗人炼字之功。全诗借景抒情,含蓄蕴藉,在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悠远意境,体现了唐代绝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使俗人容易上口。妙!妙!

明文学家钟惺《诗归》

# 奥甚!傲甚!首一句从何处折开,何处运思?钝汉以为脱误,妙甚。

明文学家谭元春《诗归》

# 生趣。

清学者沈徳潜《唐诗别裁集》巻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绅《答章孝标》

下一篇:唐·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