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ng
lóu
sòng
yáng
zōng
guī
zhōu

朝代:唐作者:卢纶浏览量:2
chuāng
míng
líng
lóng
shàng
qīng
wài
lán
huáng
xià
zhōng
zhù
zhī
shēng
měi
dài
yún
xiá
shí
wén
xiāo
guǎn
shēng
wàng
jūn
jiān
yǒu
yuè
chuáng
gài
yǎn
céng
chéng

译文

这楼四面都有门、八面都有窗,明亮通透,精巧玲珑好似逼近天界。楼外栏杆边有黄鹄飞落,楼中间的柱子旁,紫色的灵芝生长而出。常常带有云霞的色彩,不时听到箫管的声音。盼望你归去时兼有明月相伴,看那仪仗队伍整齐庄严,如同重重叠叠的城池一般壮观。

逐句剖析

"四户八窗明":这楼四面都有门、八面都有窗,明亮通透,

"玲珑逼上清":精巧玲珑好似逼近天界。

# 玲珑:明澈的样子,转指人机灵、灵巧。原指窗户轩敞。

"外栏黄鹄下":楼外栏杆边有黄鹄飞落,

"中柱紫芝生":楼中间的柱子旁,紫色的灵芝生长而出。

"每带云霞色":常常带有云霞的色彩,

"时闻箫管声":不时听到箫管的声音。

"望君兼有月":盼望你归去时兼有明月相伴,

"幢盖俨层城":看那仪仗队伍整齐庄严,如同重重叠叠的城池一般壮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为唐代诗人卢纶所作五言律诗。此诗以徐州彭祖楼为主要意象展开,首联“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描绘出楼阁门窗透亮、精巧别致的建筑风貌;颔联“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借用黄鹄、紫芝的典故,营造出祥瑞之境;颈联“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渲染出缥缈空灵的意境;尾联“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借助月下旌盖的意象,点明送别友人的主题。全诗押庚韵,将空间意象与离别情思相融合,呈现出唐代送别诗的典型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742?~798?),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大历中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送别、思归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和张仆射塞下曲》较有名。其部分描写山林风景之作,也与盛唐诗人声气相接。代表作品有《腊月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无题》。著有《卢户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杨德宗,送其回到徐州幕府而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以徐州彭祖楼为依托,先描绘楼阁通透精巧、有祥瑞氛围与缥缈意境的特点,后借月下旌盖之景,在送别友人杨德宗归徐州幕府时,将空间意象与离别情相融合,传递送别之意,展现唐代送别诗的风格,让读者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渲染:“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云霞色”从视觉渲染楼的绚丽、缥缈,“箫管声”从听觉渲染楼的灵动、悠然,视听交织,渲染出楼景如梦似幻的意境。视听结合:“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云霞色”是视觉,绘楼常映云霞的绚丽;“箫管声”是听觉,传楼间悠悠乐音。视听交融,营造出楼景缥缈、灵动的意境,让画面有声有色。

3. 分段赏析

首联“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写彭祖楼四面临窗,通透明亮,“玲珑”凸显建筑精巧,“逼上清”以夸张手法,让楼似靠近天界,展现楼的高峻与精致,为全诗奠定赏楼基调。颔联“外栏黄鹄下,中柱紫芝生”,“黄鹄下”绘楼外黄鹄栖息之态,“紫芝生”描楼中柱旁紫芝生长之景,增添楼的神异色彩,从外物衬托楼的不凡。颈联“每带云霞色,时闻箫管声”,从视觉、听觉写楼,“云霞色”让楼常染自然绚丽,“箫管声”使楼有灵动声响,渲染出美妙氛围,暗含对楼的喜爱。尾联“望君兼有月,幢盖俨层城”,借送别,想象友人归程有明月相伴,“幢盖俨层城”描徐州城仪仗整肃之景,寄寓对友人的祝愿,收束送别之情,情与景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山中秋夜》

下一篇:唐·李世民《赋得白日半西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