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cūn
yuè

朝代:宋作者:翁卷浏览量:3
绿
biàn
shān
yuán
bái
mǎn
chuān
guī
shēng
yān
xiāng
cūn
yuè
xián
rén
shǎo
cái
liǎo
cán
sāng
yòu
chā
tián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逐句剖析

"绿遍山原白满川":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白:水。川:河流。,山原:山陵和原野。

"子规声里雨如烟":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雨如烟:细与蒙蒙如烟雾一般。,子规:鸟名,杜鹃鸟。

"乡村四月闲人少":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

"才了蚕桑又插田":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 插田:插秧。,蚕桑:种桑养蚕。,才了:刚刚结束。了:结束,了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乡村四月》是南宋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作范大成诗。此诗运用清新明快的语言,出神入化地描绘出江南乡村初夏的迷人景致,饱含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整首诗形象鲜明,格调轻松,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美好的艺术享受。诗中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勤劳的农耕场景和谐统一于画卷之中,既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也唤起了读者对生活之美和劳动之乐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

翁卷(?~?),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宗淳祐间曾领乡荐,以布衣终。在南宋末年诗派中,翁卷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其诗学贾岛、姚合,苦意淬炼。在律诗中,翁卷尤注重中间四句的推敲,多写田园山水及隐居生活。代表作品有《乡村四月》《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等。著有《西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淳熙九年(1182),他回到故乡石湖过起了退隐生活。心里揣着报效国家的志向却没能实现,看着百姓受苦却帮不上忙,这些念头成了他写诗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后半辈子,他写了些很有特点的田园诗,字里行间都是对生活的热爱,算是宋诗里不错的作品。他很会写绝句,诗的风格清新细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江南初夏田园风光与农事​​的​​七言绝句​​,借​​绿原、白川、子规啼鸣、烟雨朦胧​​等景象写出了​​乡村四月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与繁忙劳作场景​​。

2. 写作手法

白描:“绿遍山原白满川”。用“绿遍山原”写草木葱郁,“白满川”绘水天相映的稻田,仅八字便展现江南初夏的明丽色彩。动静结合:​​“才了蚕桑又插田”​​。“才了”“又”凸显农事紧凑,蚕桑甫毕即转插秧,形成连续动作;“蚕桑”呼应首句“绿遍山原”(桑叶繁茂),“插田”呼应“白满川”(水田映光),串联自然与人文意象。未直言“忙”,却以虚词勾画忙碌节奏,动静转化自然。衬托:“才了蚕桑又插田”中,“才”“又”二字凸显农事的连续性,展现农民刚完成养蚕又投身插秧的紧凑节奏。这种时间上的无缝衔接,直接衬托出四月乡村劳动的紧张与高强度。

3. 分段赏析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首句“绿遍山原”以“绿”字展现山野草木茂盛之景,“白满川”则通过水光映天点明河流纵横的湿润感,色彩对比鲜明,勾勒出开阔明丽的画面。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将听觉(子规鸟的啼鸣)与视觉(细雨蒙蒙)结合,以“雨如烟”的比喻生动描摹江南梅雨的朦胧意境,同时暗示农事正忙。子规啼鸣在古诗中常象征催促农事,与“雨如烟”的柔美景象相融,既渲染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又暗含农人抓紧时节的紧迫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通过“闲人少”直接点明农忙时节的繁忙,后句以“才了”“又”两个虚词串联蚕桑与插田两件农事,展现劳作的连绵不断,侧面烘托农民的辛劳与勤劳。:诗人未直接赞美农人,却通过“闲人少”与“才了…又…”的对比,将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结合,表达对乡村生活节奏的欣赏,以及对劳动价值的肯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用词浅近利落,读起来节奏轻快,里面的草木、人物都描摹得清楚鲜活,念着顺嘴又好记,给人挺舒服的印象。它把山野风光和田间劳作的场景揉在一起,像一幅画似的,能看出作者对这样的日子挺喜欢。读的时候也让人跟着想到,生活里这些普普通通的景致、踏踏实实的活计,原来都有这么实在的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十一月十一日夜闻雨声》

下一篇: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