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yuè
shí
wén
shē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dōng
shū
wèi
hán
chén
mào
yuán
gōu
dàn
píng
wén
qīng
tuān
xiè
jīn
míng
wéi
宿
mài
zhǎng
fēn
dào
cài
míng
zhāo
kāi
héng
mén
xiǎng
jiàn
jiàn
huái
fēng
nián
tǎng
rǎng
bīn

译文

入冬之后天气还不太冷,尘土飞扬,弥漫在原野上。沟渠和溪流里只有干枯的浮萍,听不到清澈的急流声。今天晚上到底是怎么了?急雨敲打着屋瓦,发出声响。不仅仅是冬小麦在生长,连菜地里的蔬菜也让人感到欣慰。明天早上打开大门,想必会看到泥水溅到脚踝。如果丰收有望,人们一定会唱起古老的歌谣,庆祝这美好的年景。

逐句剖析

"入冬殊未寒":入冬之后天气还不太冷,

"尘土冒原野":尘土飞扬,弥漫在原野上。

"沟溪但枯萍":沟渠和溪流里只有干枯的浮萍,

"不闻清湍泻":听不到清澈的急流声。

"今夕复何夕":今天晚上到底是怎么了?

"急雨鸣屋瓦":急雨敲打着屋瓦,发出声响。

"岂惟宿麦长":不仅仅是冬小麦在生长,

"分喜到菜把":连菜地里的蔬菜也让人感到欣慰。

"明朝开衡门":明天早上打开大门,

"想见泥溅踝":想必会看到泥水溅到脚踝。

"丰年傥可期":如果丰收有望,

"击壤歌豳雅":人们一定会唱起古老的歌谣,庆祝这美好的年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一月十一日夜闻雨声》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入冬后尚未寒冷、尘土飞扬的景象,以及急雨敲打屋瓦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这场雨带来的生机和丰收的喜悦。诗人通过“入冬殊未寒”与“急雨鸣屋瓦”的对比,突出了初冬天气的反常和急雨的突然。诗中既有对现实景象的描写(“尘土冒原野”“急雨鸣屋瓦”),也有对未来丰收的想象(“丰年傥可期,击壤歌豳雅”),虚实相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诗人通过对冬日雨景的描写,引申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入冬殊未寒”与“急雨鸣屋瓦”的对比,展现了初冬时节天气的反常变化,从干燥的尘土飞扬到突如其来的急雨,突出了自然现象的无常。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现实景象的描写(“尘土冒原野”“急雨鸣屋瓦”),也有对未来丰收的想象(“丰年傥可期,击壤歌豳雅”),虚实相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以小见大:“明朝开衡门,想见泥溅踝。”这句诗通过对第二天早晨开门时泥水溅到脚踝的细节描写,暗示了这场雨的充沛和及时。诗人从一个小小的场景出发,引申出对整个乡村生活的积极影响,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2. 分段赏析

第一联:“入冬殊未寒,尘土冒原野。”诗人开篇点明初冬时节的气候特点,天气尚未寒冷,尘土飞扬,弥漫在原野之上。这一联通过“殊未寒”和“尘土冒”描绘出初冬干燥、寒冷未至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背景。第二联:“沟溪但枯萍,不闻清湍泻。”诗人进一步描写初冬的自然景象,沟渠和溪流中只剩下干枯的浮萍,听不到清泉湍急的声音。这一联通过对“枯萍”和“不闻清湍”的描写,突出了初冬的萧瑟与寂静。第三联:“今夕复何夕,急雨鸣屋瓦。”诗人转向夜晚,描写急雨敲打屋瓦的声音。这一联通过“急雨鸣屋瓦”与前两联的干燥、寂静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雨夜的生动与活力,也暗示了天气的变化。第四联:“岂惟宿麦长,分喜到菜把。”诗人通过对急雨的描写,引申出对丰收的期待。急雨不仅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也让菜地里的蔬菜受益。这一联通过“宿麦长”和“菜把”展现了诗人对农事的关注和对丰收的期待。第五联:“明朝开衡门,想见泥溅踝。”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打开门时,泥水会溅到脚踝。这一联通过对“泥溅踝”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雨夜后的景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第六联:“丰年傥可期,击壤歌豳雅。”诗人以对丰收的期待作结,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丰收有望,人们一定会唱起古老的歌谣,庆祝这美好的年景。这一联通过对“丰年”的期待和“击壤歌”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下一篇:宋·翁卷《乡村四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