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 日日晴:连日晴天。,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梅子:梅树的果实。梅子未成熟时为青色,成熟时一般呈黄色。
"小溪泛尽却山行":乘小舟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
#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又、再。山行:走山路。,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绿阴不减来时路":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
#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添得黄鹂四五声":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悦耳的鸣叫。
# 黄鹂:黄莺。鸟,羽毛黄色,局部间有黑色,嘴红色或黄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吃昆虫,对林业有益。也叫鸽鹧(cāng gēng)或黄莺。,添得:增加了。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纪行诗,描绘了初夏时节幽静怡人的自然风光,以及诗人漫步山间时闲适愉悦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以“梅子黄时日日晴”开篇,既点明了时令又交代了天气状况。梅子成熟的时节,本该是江南梅雨绵绵的季节,正如柳宗元《梅雨》中“梅实迎时雨”、赵师秀《约客》里“黄梅时节家家雨”所描写的那样。然而诗人这里却说“日日晴”,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却”字——在这个本该阴雨连绵的时节,诗人出行时竟遇到持续晴朗的好天气,这种反常的惊喜之情正是在这种转折中自然流露出来。这一句既突出了今年梅雨季节天气的特殊,也为后文描写清新宜人的旅途风光做了铺垫。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明确点出了“道中”这一主题。衢州地处浙江上游,境内多山,因此诗人的行程兼具水陆两段。先是乘船顺溪而上,当船只能到达溪水尽头时,诗人便改行陆路,开始沿着山间小道继续前行。这个“却”字十分精妙,它不仅体现了行程的转折,更传达出诗人从水路转向陆路时的那份新鲜与喜悦,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浓厚的游兴。第三句描绘山行所见,以“绿阴”二字勾勒出一片清凉幽静的景象,给人以清新爽朗之感。最后一句则出人意料地用“不减来时路”作了一个巧妙的转折。通过这个转折,读者才明白诗人此前曾经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条路。绝句讲究简洁凝练,诗人并未详细描写来时的情景,只是点到为止,并与此次返程的所见所闻形成对照,这样既突出了这次旅程的新鲜感受,又展现了构思上的独特匠心。山路上依然绿树成荫,与来时看到的景象似乎没有太大差别,但仔细聆听,绿阴丛中忽然传来几声黄鹂清脆的鸣叫声,这是在来时没有听到过的。这种万籁俱寂中偶有鸟鸣的对照,更增添了山间的幽静之感。这正应了王籍《入若耶溪》中“鸟鸣山更幽”的意境。诗中后两句的言外之意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通过“不减”与“添得”这样的对比,既暗示了诗人往返期间季节的变化——已经从暮春进入初夏,又细腻地传达出旅人归途中的愉悦心情。其实,山路上见到的绿阴与听到的鸟鸣,本来都是十分平常的景色,如果仅仅就景物本身着笔,确实难以体现出特别的诗意。但诗人巧妙地把这些平常的景物与对来时路的回忆和对比联系起来,使本来司空见惯的景象平添了诗情画意。
3. 作品点评
通常而言,人们出游时往往是兴致勃勃地出发,可一旦踏上归途,往往就会感到疲惫,兴致也随之减退。然而这首诗却别具匠心,巧妙地运用转折、回旋、递进等艺术手法,将一次极为普通的出游经历描绘得趣味盎然。在诗中,归途的景致比来时更加美妙,归时的游兴也比出发时更为浓厚。这首纪行诗乍一看似乎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韵味无穷,其魅力正在于此。
# 此春暮出游,初夏而返之诗也。当黄梅之时,不雨而连晴数日,泛小舟而回。溪水尽处,舍舟而行山路也。绿树阴浓,不减初来之路,更有黄鹂巧啭于深林,比来时更添幽趣也。
清王相《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
# 几乎所有诗词,说到“梅子黄时”,总是下雨的。现在偏遇到“日日晴”的难得好天气,行走在郊外,不会遭受风雨泥泞之苦,自然是感到格外高兴的。此诗就是写晴日出行的愉悦心情。这种情绪从次句中已经表露出来了:先乘船泛溪,溪流到头了,便又弃舟登岸,继续走山路,可见兴致之高。晴日出行,若是阳光直照,难免出汗疲倦,好在一路绿树成阴,令人感到十分舒适。“不减来时路”,既已说到了回程,回过头为来时也一路“绿阴”的环境作补笔,设想周到。现在,非但景色依然,还增“添”了黄鹂鸟不时响起的悦耳歌声。这样写,就能将惯常对黄梅季节的感受推陈出新了。
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
# 首句诗最自然。诗中明季候之语,但不是单纯交代季候、时节,而是要引出情景。此诗所写为山行一日之时,然作者却从写季候入手,写整个黄梅熟时的气候,这样能增添全诗的气象,使实景中有虚境。另外,梅子黄时,以下雨日子为多,俗呼黄梅雨,此诗所写却是“梅子黄时日日晴”,这在意境上也有新意。次句写水涉山行的行路经历,先是顺小溪泛舟而上,到溪水尽头,就舍舟改由山路前行。诗人仅用七字就很省劲地叙出一路行程。第三句是说山行仍然是绿阴道中,只是山中多鸟,时时听到黄鹂的鸣声,此为适才小溪泛舟时未见之景。三、四句不仅写景优美,而且恰合初夏季节特征,与首句相呼应。此诗亦可视为诚斋体先声,白描写景而能灵活新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宋诗一百首》
下一篇:宋·叶绍翁《夜书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