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
·
·
yún
tiān

朝代:宋作者:范仲淹浏览量:2
yún
tiān
huáng
qiū
lián
shàng
hán
yān
cuì
shān
yìng
xié
yáng
tiān
jiē
shuǐ
fāng
cǎo
qíng
gèng
zài
xié
yáng
wài
àn
xiāng
hún
zhuī
chú
fēi
hǎo
mèng
liú
rén
shuì
míng
yuè
lóu
gāo
xiū
jiǔ
chóu
cháng
huà
zuò
xiāng
lèi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落满地,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为相思的眼泪。

逐句剖析

"碧云天":碧云飘悠的蓝天,

"黄叶地":黄叶落满地,

"秋色连波":天边秋色与秋波相连,

# 波:秋波。,连:相连。

"波上寒烟翠":波上弥漫着空翠略带寒意的秋烟。

# 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山映斜阳天接水":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着江水,

# 阳:夕阳。

"芳草无情":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

# 芳草无情:“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更在斜阳外":一直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

"黯乡魂":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

# 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追旅思":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

#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夜夜除非":每天夜里除非是,

"好梦留人睡":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

"明月楼高休独倚":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 独:独自。

"酒入愁肠":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化为相思的眼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幕遮·碧云天》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属于羁旅乡愁题材。全词借景抒情,以绚丽笔触勾勒出碧云黄叶、寒波翠烟、斜阳芳草等苍茫辽阔的秋景,构建出清旷辽远的意境。上阕绘景,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情感抒发奠定基调;下阕抒情,词人直抒胸臆,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的孤寂,借酒消愁却愁更浓的无奈,融入对家园的深切怀念之中。作品以沉郁雄健之笔力,细腻地表达出低回宛转的愁思,在婉约的情思流转间,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吴区)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主持“庆历新政”,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多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诵千古。代表作品有《岳阳楼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等。著有《范文正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幕遮·碧云天》创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彼时范仲淹任职陕西四路宣抚使,于西北边塞军中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要务。面对西北边塞特有的壮阔秋景,碧云黄叶、寒波翠烟,雄浑苍茫的景色与内心浓烈的思乡之情相互激荡,遂以词为载体,将边塞生活的感触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熔铸于笔端,创作出这首兼具沉雄之气与低回婉转愁思的羁旅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描写羁旅乡愁的一首词。上片通过碧云、黄叶、寒烟等景象,展现了秋色的萧瑟与壮阔。下片则由景入情,抒发了词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词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等一系列秋日景象,构成了一幅辽阔苍茫的秋景图,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为下片抒发羁旅乡愁之情做了充分的铺垫。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借景暗示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如同那远在斜阳外的芳草,绵延无尽。以乐景衬哀情:词中以丽景衬哀情,此词所绘了阔远秾丽的秋景,景色颇为壮丽,却更显离情之伤。如“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美丽的秋景反而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拟人:“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将芳草赋予“无情”的人性特点,明明是词人自己触景生情,却怪罪芳草不知人情,巧妙地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故乡的遥远,进一步强化了愁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的秋景图。湛湛蓝天,嵌缀着湛青的碧云,大地铺满枯萎的黄叶,秋色与江水相连,江面上寒烟笼罩,远处山峰映着落日余晖,天宇与江水相接,芳草绵延至远方。“碧云”“黄叶”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秋色连波”将秋色与江水融为一体,“寒烟翠”则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此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难以描绘。“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将山、斜阳、水等景象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词人借景抒情,通过层层铺写天地江山,为思乡之情暗暗铺垫,以“芳草无情”形成情感聚焦点,将悠悠乡思离情从景物描写中巧妙透出,由景及情的过渡自然高妙。下片:紧承上片的芳草天涯,“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直接点明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黯乡魂”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追旅思”则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缠绵不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则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只有在梦中才能暂时忘却忧愁,以奇特的造语,深切婉曲地表达情感。“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写因愁思难眠,即便夜景美好也无心观赏,独倚高楼只会增添怅惘。词人劝告自己不要独自登上高楼,因为明月只会勾起他的思乡之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则将词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生动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哀愁。

4. 作品点评

《苏幕遮·碧云天》是范仲淹所作的抒写羁旅乡思之情的一首词,该词以沉郁雄健之笔力书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风格异于婉约派,获清人谭献“大笔振迅”之誉,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化用其开篇之句成千古绝唱。上片绘就一幅阔远秾丽的秋景图,下片抒情。全词虽采用常见的上景下情结构,却实现了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和谐统一,以丽景衬柔情,既展现词人胸襟与对生活的热爱,又使情感柔而有骨,意境情调近于传统诗,突破了小词写离愁别恨的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子美流离兵革中,其咏内子云:“香雾云撥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欧阳文忠、范文正矫矫风节,而欧公词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又“薄幸辜人终不愤,何时枕上分明问”。文正词云:“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又“明月高楼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情之所钟,虽贤者不能免,岂少年所作耶?惟荆公诗词,未尝作脂粉语。

宋俞文豹《吹剑录》

#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又曰: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留人”,反言愈切。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一

# 范希文“珍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及“芳草无情,又在斜阳外”,虽是赋景,情已跃然。

明末清初沈谦《填词杂说》

# 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将军白发征夫汨”,亦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永叔欲以“玉阶遥献南山寿”敌之,终觉让一头地。穷塞主固是雅言,非实录也。

明末清初彭孙遹《金粟词话》

# 范文正公《苏幕遮》词(略),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清王弈清等《历代词话》卷四引《词苑》

# 此去国之情。

清张惠言《词选》

# “酒入愁肠”二句,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大笔振迅。

清谭献《复堂词话》

# 范希文赋《苏幕遮》(略),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

# 沈际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青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又曰: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留人”,反言愈切。按文正一生并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其寄托。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而梦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扬历中外,身肩一国之安危。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

清黄苏《蓼园词评》

# 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下一篇:宋·苏麟《断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