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cháo

朝代:宋作者:周密浏览量:2
zhè
jiāng
zhī
cháo
tiān
xià
zhī
wěi
guān
wàng
zhì
shí
zuì
shèng
fāng
yuǎn
chū
hǎi
mén
jǐn
yín
xiàn
线
ér
jiàn
jìn
chéng
xuě
lǐng
tiān
ér
lái
shēng
léi
tíng
zhèn
hàn
shè
tūn
tiān
shì
xióng
háo
yáng
chéng
zhāi
shī
yún
hǎi
yǒng
yín
wéi
guō
jiāng
héng
yāo
zhě
shì
měi
suì
jīng
yǐn
chū
zhè
jiāng
tíng
jiào
yuè
shuǐ
jūn
méng
chōng
shù
bǎi
fēn
liè
liǎng
àn
ér
jìn
bēn
téng
fēn
zhèn
zhī
shì
bìng
yǒu
chéng
nòng
biāo
qiāng
dāo
shuǐ
miàn
zhě
píng
shū
ěr
huáng
yān
rén
lüè
xiāng
shuǐ
bào
hōng
zhèn
shēng
bēng
shān
yān
xiāo
jìng
jǐn
yǒu
chuán
wéi
huǒ
suǒ
fén
suí
ér
shì
ér
shàn
qiú
zhě
shù
bǎi
jiē
wén
shēn
shǒu
chí
shí
cǎi
zhēng
xiān
yǒng
yíng
ér
shàng
chū
jīng
wàn
rèn
zhōng
téng
shēn
bǎi
biàn
ér
wěi
lüè
zhān
shī
湿
kuā
néng
jiāng
gān
shàng
xià
shí
jiān
zhū
cuì
luó
chē
yǐn
shí
bǎi
jiē
bèi
qióng
cháng
shí
ér
jiù
lìn
kàn
suī
róng
jiān
jìn
zhōng
guān
cháo
tiān
kāi
huà
”。
”。
gāo
tái
xià
kàn
zài
zhǐ
zhǎng
mín
yáo
zhān
huáng
sǎn
zhì
shàn
jiǔ
xiāo
zhī
shàng
hēn
ruò
xiāo
tái
péng
dǎo

译文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震撼天地,激扬喷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几百艘战船,分列两岸;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不久水军的战船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塌一样。(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敌船”被火烧毁的,随波而去。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鼓足勇气,逆流迎着潮水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车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宫中常例在“天开图画”从高台上向下看,如近在手掌中那样清楚。京都的百姓遥遥地瞻望那皇帝的黄罗伞、雉扇等御用仪仗,如在九天之上。真象是在凤台、蓬莱那样的神仙世界一样。

逐句剖析

"浙江之潮":钱塘江的潮水,

# 浙江:就是钱塘江。

"天下之伟观也":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既而渐近":不久(潮水)越来越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 际天:连接着天。,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大声如雷霆":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

"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天沃日":吞没天空,冲荡太阳,

# 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

"势极雄豪":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诚斋诗云":杨万里的诗中说的“

"海涌银为郭":海涌银为郭,

# 海涌银为郭:海涌”二句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江横玉系腰":江横玉系腰”

"者是也":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艨艟数百":几百艘战船,

# 艨艟:战船。

"分列两岸":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不久水军的战船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如履平地":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

"人物略不相睹":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

"水爆轰震":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

#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声如崩山":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烟消波静":(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

"则一舸无迹":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 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仅有":只剩下“

"敌船":敌船”

#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为火所焚":被火烧毁的,

"随波而逝":随波而去。

# 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 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

"皆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 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手持十幅大彩旗":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争先鼓勇":争先恐后,鼓足勇气,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

# 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

#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而旗尾略不沾湿":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以此夸能":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

# 江干: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

#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车马塞途":车马堵塞道路,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

# 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而僦赁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

# 而僦赁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 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禁中例观潮于":宫中常例在“

# 例:惯例。,禁中:皇帝所居日禁中。

"天开图画":天开图画”

# 天开图画:据《武林旧事》,天开图画为南宋皇宫中的高台之名。

"高台下瞰":从高台上向下看,

"如在指掌":如近在手掌中那样清楚。

"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京都的百姓遥遥地瞻望那皇帝的黄罗伞、雉扇等御用仪仗,如在九天之上。

# 黄伞雉扇:指皇帝所用的黄伞羽扇。

"真若箫台蓬岛也":真象是在凤台、蓬莱那样的神仙世界一样。

# 箫台蓬岛:神仙所居之处。箫台:指箫史吹箫引凤的凤台。事见《列仙传》。蓬岛,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潮》为南宋文学家周密所著散文。文章以钱塘江大潮为核心,通过亲历见闻,依次描摹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兼及观潮盛况,将自然之壮阔与人情之热烈巧妙交融。全文分四段:首绘海潮磅礴之势,次写水军演习的惊心动魄,再状弄潮儿劈波斩浪的矫健身姿,末记江岸观者如堵的宏大场景。作者以凝练笔墨,既展现大潮吞天沃日的奇伟壮观,又刻画水军战船如履平地的精湛技艺,更借“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的弄潮健儿,凸显人定胜天的豪情。文中虽无直抒胸臆之语,却于铺陈描写间,自然流露出对钱塘江潮雄奇之景的赞叹,以及对家国山河的深挚热爱。其行文善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语言简洁,却将极为浩大的观潮场面,描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象生动,文笔老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奔腾冲激,声撼地轴,令人叹为观止者由来久矣。《庄子・外物》篇言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见”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所指或即浙江怒潮。《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载,始皇三十七年”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逮至宋代,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代不乏人,周密《观潮》即出自《武林旧事》中记观潮之笔。 周密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武林旧事》成书于宋亡之后。其《自序》云:”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鲍廷博评曰:”《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流连今昔而已。”盖因《观潮》所记虽状潮势之雄、弄潮之勇,亦映现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之世态侧影,于繁华铺陈中隐寓黍离之悲,读来令人怅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散文,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将远处潮头比作银线,近时潮势喻为玉砌城墙、皑皑雪岭,生动展现潮水从细窄到磅礴的形态变化。夸张:“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以夸大之词凸显钱塘潮声威之盛、气势之猛,强化其惊心动魄的观感。动静结合:写水军演习时,“倏尔黄烟四起,水爆轰震”为动,“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为静,二者交替,使场景张弛有度。烘托:“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通过描写观潮人群之密集、场面之喧闹,侧面映衬出江潮与水上表演的吸引力。

3. 分段赏析

首段直入主题,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破题,如洪钟乍响,先声夺人。继之点明潮势最盛之时,再从形、色、声、势四端着墨,由远及近层层铺展。“如银线”状潮初起之形,“玉城雪岭”绘潮近身之色,“如雷霆”摹潮奔涌之声,“吞天沃日”写潮磅礴之势,兼用比喻、夸张之法,寥寥数语,便将钱塘怒潮的雄浑气象展现无遗。末引杨万里诗句收束,既应和开篇,又添雅韵。次段转笔写演军之威。先以“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总起,继而铺陈水军演阵:艨艟列岸,阵势变幻,水兵于浪尖之上弄旗舞刀,如履平地;须臾黄烟四起,水爆轰鸣,声震山岳。待烟消波静,江面唯余“敌船”燃火漂流,以动衬静,收束精妙,既显水军操练之严整,又为下文表演埋下伏笔。第三段聚焦弄潮儿风采。当潮水方至,吴中健儿数百,披发纹身,执旗逆浪而上,于鲸波万仞间腾跃翻转,而彩旗不湿,尽显矫健身手。此处明写人勇,暗衬潮险,人与潮争,险象环生。末段极写观潮之盛。江岸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满目,车马拥堵难行,饮食器物价高数倍,观潮棚席地难求。禁中高台俯瞰,百姓仰望黄伞雉扇,恍若仙境。表面铺陈人潮如织,实则以观者之众、兴致之高,侧面烘托江潮与水上的表演。

4. 作品点评

此文谋篇精当,文辞简净。钱塘怒潮之磅礴、水军操演之壮阔、弄潮争胜之惊险,乃至江岸人潮之鼎沸,诸多繁复场景,经作者妙手铺排,皆井然有序,毫不冗杂。其行文以海潮为脉络,将写景、叙事自然交织,正面摹写潮涌、演阵、弄潮之景,又以观者云集、车马塞途等侧面描绘,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佳作,摘录自《武林旧事》,作者以精巧的结构、简练的语言,将极为浩大的观潮场面,描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象生动,艺术上很有特点。

现代辽宁省作协主席王充闾《中国好文章·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 文章结构单纯,没有旁逸斜出之笔,作者的功力在于抓住最有代表意义的场景,作集中地描述刻画,从几个侧面,把江潮伟观和观潮盛况,如实地显现出来。起句点题,提絜全文内容,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刻画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补充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现代烟台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曲树程《评注译析古文百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下一篇:宋·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