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之潮":钱塘江的潮水,
# 浙江:就是钱塘江。
"天下之伟观也":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的时候)。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水远远地从钱塘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仅如银线":(远看)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 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既而渐近":不久(潮水)越来越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 际天:连接着天。,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盖的山岭。
"大声如雷霆":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
"震撼激射":震撼天地,激扬喷射,
"吞天沃日":吞没天空,冲荡太阳,
# 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冲荡。
"势极雄豪":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诚斋诗云":杨万里的诗中说的“
"海涌银为郭":海涌银为郭,
# 海涌银为郭:海涌”二句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江横玉系腰":江横玉系腰”
"者是也":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岁,年。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艨艟数百":几百艘战船,
# 艨艟:战船。
"分列两岸":分列两岸;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不久水军的战船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如履平地":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倏尔黄烟四起":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
"人物略不相睹":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 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睹,看。
"水爆轰震":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
# 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声如崩山":声音像山崩塌一样。
"烟消波静":(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
"则一舸无迹":就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
# 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仅有":只剩下“
"敌船":敌船”
# 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为火所焚":被火烧毁的,
"随波而逝":随波而去。
# 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
# 吴儿善泅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译)。
"皆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 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手持十幅大彩旗":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争先鼓勇":争先恐后,鼓足勇气,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 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饰。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
# 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
# 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而旗尾略不沾湿":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以此夸能":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
# 江干: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穿着华丽的服饰的观众,
#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车马塞途":车马堵塞道路,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吃喝等各种物品(的价钱)比平时要高出很多倍。
# 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而僦赁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
# 而僦赁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转折。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
"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 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许,使。间(jiān)空间。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禁中例观潮于":宫中常例在“
# 例:惯例。,禁中:皇帝所居日禁中。
"天开图画":天开图画”
# 天开图画:据《武林旧事》,天开图画为南宋皇宫中的高台之名。
"高台下瞰":从高台上向下看,
"如在指掌":如近在手掌中那样清楚。
"都民遥瞻黄伞雉扇于九霄之上":京都的百姓遥遥地瞻望那皇帝的黄罗伞、雉扇等御用仪仗,如在九天之上。
# 黄伞雉扇:指皇帝所用的黄伞羽扇。
"真若箫台蓬岛也":真象是在凤台、蓬莱那样的神仙世界一样。
# 箫台蓬岛:神仙所居之处。箫台:指箫史吹箫引凤的凤台。事见《列仙传》。蓬岛,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散文,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将远处潮头比作银线,近时潮势喻为玉砌城墙、皑皑雪岭,生动展现潮水从细窄到磅礴的形态变化。夸张:“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以夸大之词凸显钱塘潮声威之盛、气势之猛,强化其惊心动魄的观感。动静结合:写水军演习时,“倏尔黄烟四起,水爆轰震”为动,“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为静,二者交替,使场景张弛有度。烘托:“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通过描写观潮人群之密集、场面之喧闹,侧面映衬出江潮与水上表演的吸引力。
3. 分段赏析
首段直入主题,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破题,如洪钟乍响,先声夺人。继之点明潮势最盛之时,再从形、色、声、势四端着墨,由远及近层层铺展。“如银线”状潮初起之形,“玉城雪岭”绘潮近身之色,“如雷霆”摹潮奔涌之声,“吞天沃日”写潮磅礴之势,兼用比喻、夸张之法,寥寥数语,便将钱塘怒潮的雄浑气象展现无遗。末引杨万里诗句收束,既应和开篇,又添雅韵。次段转笔写演军之威。先以“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总起,继而铺陈水军演阵:艨艟列岸,阵势变幻,水兵于浪尖之上弄旗舞刀,如履平地;须臾黄烟四起,水爆轰鸣,声震山岳。待烟消波静,江面唯余“敌船”燃火漂流,以动衬静,收束精妙,既显水军操练之严整,又为下文表演埋下伏笔。第三段聚焦弄潮儿风采。当潮水方至,吴中健儿数百,披发纹身,执旗逆浪而上,于鲸波万仞间腾跃翻转,而彩旗不湿,尽显矫健身手。此处明写人勇,暗衬潮险,人与潮争,险象环生。末段极写观潮之盛。江岸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满目,车马拥堵难行,饮食器物价高数倍,观潮棚席地难求。禁中高台俯瞰,百姓仰望黄伞雉扇,恍若仙境。表面铺陈人潮如织,实则以观者之众、兴致之高,侧面烘托江潮与水上的表演。
4. 作品点评
此文谋篇精当,文辞简净。钱塘怒潮之磅礴、水军操演之壮阔、弄潮争胜之惊险,乃至江岸人潮之鼎沸,诸多繁复场景,经作者妙手铺排,皆井然有序,毫不冗杂。其行文以海潮为脉络,将写景、叙事自然交织,正面摹写潮涌、演阵、弄潮之景,又以观者云集、车马塞途等侧面描绘,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 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佳作,摘录自《武林旧事》,作者以精巧的结构、简练的语言,将极为浩大的观潮场面,描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象生动,艺术上很有特点。
现代辽宁省作协主席王充闾《中国好文章·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 文章结构单纯,没有旁逸斜出之笔,作者的功力在于抓住最有代表意义的场景,作集中地描述刻画,从几个侧面,把江潮伟观和观潮盛况,如实地显现出来。起句点题,提絜全文内容,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刻画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补充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现代烟台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曲树程《评注译析古文百篇》
上一篇:宋·宋祁《玉楼春·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