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yóu
lǎn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2
yáo
cǎo
chūn
líng
shàng
táo
huā
shù
huā
shàng
yǒu
huáng
chuān
穿
huā
xún
zhí
bái
yún
shēn
chù
hào
zhǎn
hóng
zhǐ
kǒng
huā
shēn
hóng
shī
湿
rén
zuò
shí
zhěn
jīn
huī
zhé
xiān
chù
rén
bàn
bái
luó
bēi
wèi
líng
zhī
xiān
cǎo
wèi
zhū
chún
dān
liǎn
cháng
xiào
wéi
zuì
xià
shān
míng
yuè
zhú
rén
guī

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坐着玉石,靠着玉枕,双手拂琴。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追求的是灵芝仙草,而不是朱唇丹脸这样的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逐句剖析

"瑶草一何碧":瑶草多么碧绿,

# 瑶草:仙草。汉·东方大中《东方大中集·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春入武陵溪":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 武陵溪: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溪上桃花无数":溪水上有无数桃花,

"花上有黄鹂":花的上面有黄鹂。

# 花:一作枝。

"我欲穿花寻路":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

# 我欲穿花寻路:“我欲”三句:元代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坡语也。”

"直入白云深处":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

"浩气展虹霓":彩虹之巅展现浩气。

"只恐花深里":只怕花深处,

"红露湿人衣":露水湿了衣服。

# 红露湿人衣: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坐玉石":坐着玉石,

"欹玉枕":靠着玉枕,

# 欹:依。一作“倚”。

"拂金徽":双手拂琴。

# 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谪仙何处":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

# 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唐代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无人伴我白螺杯":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 螺杯:螺壳所做的酒杯,引申为后亦为酒杯的美称。

"我为灵芝仙草":我追求的是灵芝仙草,

# 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不为朱唇丹脸":而不是朱唇丹脸这样的表面繁华,

"长啸亦何为":长叹为了什么。

"醉舞下山去":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

# 醉舞下山去:“醉舞”两句:唐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明月逐人归":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游览》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词作。此词借一次春日出游之感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词人超凡脱俗、鄙弃世俗的清高气节。上阕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溪山间旖旎多姿的春日盛景,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下阕则着重刻画主人公遗世独立、超然物外之姿态,尽显其放浪形骸、潇洒不羁之逸韵。全词情景交融,叙事娓娓道来,意境静穆平和,词人于俯仰之间尽得自在之趣。此词不仅映照出词人孤高自赏、不肯媚俗求荣之品格,更彰显出其超凡脱俗、游心物外之审美追求。虽间或流露出词人徘徊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心境,然其豪纵之气仍跃然词间,令人读之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乃是黄庭坚在春日出行、记录游踪之际所写,创作时间大致可推定为作者晚年遭贬谪之时。黄庭坚曾参与编纂《神宗实录》,其间因笔墨之间对神宗治水之策有所讥讽,后更遭人诬陷,被扣上“幸灾谤国”的罪名,正因如此,他在晚年时两度被贬谪至西南偏远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春行纪游之作。这首词描写出一幅神游“桃花源”的梦幻图景,流露出对当时污浊现实社会的深切不满,彰显出词人宁可孤高自守、不愿媚俗求荣、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 写作手法

象征:“红露湿人衣”,以“红露”象征现实世界的诱惑与危险,“湿衣”隐喻沾染尘俗的担忧,含蓄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挣扎。“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以“灵芝仙草”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质和超俗志向,以“朱唇丹脸”象征世俗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表达了词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用典:​​“春入武陵溪”直接化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武陵溪”的世外桃源意象,以“桃花源”象征对污浊现实的疏离,暗含对功名利禄的否定。通过“瑶草”“黄鹂”等仙家意象,强化隐逸主题,呼应陶渊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避世态度。情景交融:“春入武陵溪”以“春”为情感载体,将溪水、桃花、黄鹂等生机盎然的景象与词人“欲穿花寻路”的渴望交融,表面写春景,实则抒发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承上启下:“春入武陵溪”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同时引出下文对“桃花源”美丽景象的具体描述,使上下文衔接自然流畅。化用:“红露湿人衣”一句,化用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黄庭坚将“空翠”改为“红露”,既保留原句“以虚写实”的手法,又赋予画面以色彩与温度,强化了理想世界的绚丽与现实的侵袭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之中,词人巧妙运用比兴之法,将瑶草(仙草)比作温润碧玉,极尽赞美之辞,令词作甫一开篇便如美玉生辉,引人入胜,悄然间将读者引入那如梦似幻的艺术天地。自第二句起,词人笔锋一转,采用倒叙之法,层层铺展神仙世界的绮丽画卷。“春入武陵溪”一句,宛如桥梁,巧妙衔接上下文,引领读者步入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桃花源。此处,春意盎然,溪水潺潺,桃花灼灼,黄鹂啼鸣,宛如世外桃源之景,令人心旷神怡。“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词人以浪漫之笔,勾勒出欲穿越花丛,直登云霄,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天际虹霓的壮志豪情。此间,词人借幻想之境,曲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世界的渴望。然而,“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二句,又透露出词人对纷扰尘世的厌倦与难以割舍的矛盾心境,令人回味无穷。词人巧妙运用比喻与象征,使得词作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下片之中,词人展开丰富想象,以“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之笔,勾勒出一位超凡脱俗、志行高洁的仙人形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二句,表面写李白不在,无人共饮,实则暗喻词人知音难觅,内心孤寂。词人不以时人为知音,反以古人为友,借此曲折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我为灵芝仙草”二句,点明词人探寻之真意,其中“仙草”呼应前文“瑶草”,“朱唇丹脸”则暗指“溪上桃花”,进一步强化了词作主题。此段文字,生动描绘了主人公遗世独立、放浪形骸的飘逸之态,令人心生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首二句直是古诗。

明杨慎《批点草堂诗余》

# 起句古,“红露”句媚,“明月”句闲。其余当耐之。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三

# 一往深秀,吐属隽雅绝伦。

清黄苏《蓼园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丰乐亭记》

下一篇:宋·欧阳修《秋声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