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éng
ná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曾巩浏览量:2
guò
héng
táng
shuǐ
mǎn
luàn
shān
gāo
xià
dōng
西
fān
táo
huā
kāi
jìn
wéi
yǒu
qīng
qīng
cǎo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平,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

逐句剖析

"雨过横塘水满堤":春雨迅猛,池塘水满与堤齐平,

# 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乱山高下路东西":远处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一番桃李花开尽":热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已经凋谢,

"惟有青青草色齐":只能看见萋萋的春草,碧绿一片。

# 草色齐:草色一样的青,一样的绿。,惟: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城南》是宋代曾巩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绘就暮春大雨初歇后的山野景致。彼时,雨润山川,处处焕发蓬勃活力,大自然仿若被重新唤醒。诗中巧妙以桃李花期短暂、易零落成泥,对照小草岁岁枯荣却绿意长存,鲜明凸显小草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整首诗笔触灵动、行文流畅,从景致描绘中自然流露出情感,真正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清新雅致、超逸脱俗,文字隽永,极具韵味,读来朗朗上口,予人美的享受,尽显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细腻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世称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嘉祐进士,曾经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将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他的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其诗风古朴典雅,清新自然,较多使用赋的表现手法,比兴略少,也有一些诗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品有《边将》《唐论》《李白诗集后序》《墨池记》《秋日感事示介甫》等。著有《元丰类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彼时曾巩正在福州担任知府一职。在这一时期,当地的风土人情、官场诸事与个人心境相互交织,为诗歌的诞生提供了土壤,曾巩将所见、所感、所思融入笔端,遂成此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暮春雨后,横塘水满、乱山起伏、路向东西之景,体现桃李花尽、青草独青,表达诗人对物候变化的洞察,赞颂小草顽强生命力与坚韧,蕴含生命哲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将曾经娇艳、花期短暂、此刻已凋零殆尽的桃李,与经风雨洗礼却依然葱茏、整齐生长的青草作对比,用桃李的柔弱易逝衬托出小草的顽强坚韧,突出小草生命力之强,引发读者对生命韧性的思考,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情景交融:诗中描绘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写春雨后池塘水满、群山起伏、山路崎岖之景;“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绘桃李凋谢、青草碧绿之象,作者情感寄于景中,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3. 分段赏析

“雨过横塘水满堤”:开篇描绘出一幅雨后池塘的画面,“雨过”点明时间与天气状况,刚刚下过一场雨,为后续场景营造出湿润清新的氛围;“横塘”点明地点,是江南常见的池塘水域;“水满堤”则直观展现出雨水之充沛,使得池塘水位上升,快要漫过堤岸,既呈现出自然的动态变化,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人仿佛能看到那波光粼粼、水位高涨的池塘,为全诗奠定了灵动的基调。“乱山高下路东西”:此句将视野从池塘扩展到周边群山,“乱山”写出山峦的形态各异、高低起伏,毫无规整之感,展现出大自然的野性与粗犷;“高下”进一步强调山势的错落,有高有低,层次丰富;“路东西”描绘出山间道路纵横交错,向东西两个方向延展,暗示此地交通的繁杂或是行人的往来,使画面有了烟火气息,与前文的池塘之景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江南雨后乡村的整体风貌。“一番桃李花开尽”:诗人的目光聚焦到花卉之上,“一番”强调了花开的过程,是经历了一段时间、一个阶段后的呈现;“桃李花开尽”描绘出春天常见的桃李花,在春雨和时光的双重作用下,已然纷纷凋零,花瓣飘落一地,呈现出春末夏初花开花落的自然更替,在这短暂的绚烂与消逝中,蕴含着时光易逝、繁华不再的感慨。“惟有青青草色齐”:与上句的桃李花形成鲜明对比,在桃李花凋零殆尽之时,唯有那青青的野草依旧繁茂整齐。“惟有”突出唯一性,强调青草在此时成为主角;“青青”描绘出草色的鲜嫩翠绿,充满生机活力;“草色齐”展现出青草生长的态势,一片平整,不见杂乱,它们不受花期影响,默默生长,既承接上文的季节更替之感,又以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希望,引发读者对生命坚韧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全诗笔调流转自然、优美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将细腻情感融入景致描绘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妙境。整首诗格调高雅超逸,风格清新而意味悠长,极具韵味,且韵律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下一篇: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