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金盆脱晓冰":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 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脱:取。,金盆:一般指铜盆。,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彩丝穿取当银钲":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 银钲:一作“银铮”。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敲成玉磬穿林响":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
#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忽作玻璃碎地声":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歌描绘了小孩子清晨从金属盆中取出冻冰,用彩丝穿起当作银钲敲打玩耍,冰块发出清脆声响穿林而过,最后却突然破碎落地的有趣场景,展现了儿童天真可爱、活泼好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生活的喜爱和对童真童趣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冰块比作“银钲”(金属乐器)与“玉磬”(石制乐器),既突出冰块晶莹剔透的质感,又通过乐器意象暗示敲击时的清脆声响,使无形的声音具象化。细节描写:“脱”“穿”“敲”等动词精准捕捉儿童取冰、穿线、敲击的连贯动作,“金盆”“彩丝”等物象细节增强场景的画面感与生活气息。动静结合:前两句以“脱晓冰”“穿彩丝”的静态准备铺垫,后两句通过“敲成玉磬”的清脆声响与“玻瓈碎地”的突发动态,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
3. 分段赏析
《稚子弄冰》以动态场景串联起儿童冬日嬉戏的全过程。首句“稚子金盆脱晓冰”以“脱”字精准捕捉冰块脱模的瞬间,“金盆”与“晓冰”的色彩对比,既点明清晨时序,又暗含孩童对晶莹冰块的珍视。次句“彩丝穿取当银钲”通过“穿”“当”两个动词,展现孩童将冰块串作乐器的奇思妙想,“彩丝”与“银钲”的材质对照,既凸显童趣又暗含审美意趣。后两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以通感手法将视觉意象转化为听觉体验:“玉磬”比喻冰块敲击声的清越悠扬,“穿林响”三字既写声响传播之远,又暗喻孩童欢乐情绪的外放;末句“玻璃碎地声”则以突发的脆响打破宁静,“忽作”二字强化意外转折,既呼应前文敲击动作,又暗含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哲思。全诗通过“脱-穿-敲-碎”的动作链条,将瞬间的童趣定格为永恒的诗意画面,体现杨万里善于从细微处发现生命律动的艺术特质。
4. 作品点评
《稚子弄冰》是南宋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充满了童趣和生活气息。诗人运用细节描写、比喻、动静结合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孩子玩冰的全过程,将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等诗句,比喻精妙,使诗歌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活泼明快,展现了杨万里诗歌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而有趣的场景,以小见大,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童真的赞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佳作,深受读者喜爱。
# 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
宋周益公《诚斋集》
上一篇:宋·陆游《病起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