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ìng
shū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bìng
zhī
shā
mào
kuān
chén
wàn
jiāng
gān
wèi
bēi
wèi
gǎn
wàng
yōu
guó
shì
dìng
yóu
dài
guān
tiān
shén
líng
miào
shè
jīng
huá
lǎo
wàng
luán
chū
shī
biǎo
tōng
jīn
bàn
tiǎo
dēng
gèng
kàn

译文

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逐句剖析

"病骨支离纱帽宽":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

# 支离:憔悴;衰疲。,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孤臣万里客江干":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 江干:江边;江岸。,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

"位卑未敢忘忧国":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

# 忘忧:忘却忧虑。

"事定犹须待阖棺":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

# 阖棺:指死亡,诗中意指,盖棺定论。

"天地神灵扶庙社":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

# 庙社:宗庙和社稷,以喻国家。

"京华父老望和銮":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 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美好景象。,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出师一表通今古":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

# 出师一表:指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出师表》。

"夜半挑灯更细看":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 挑灯:拨动灯火,点灯。亦指在灯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病起书怀》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其遭免官后客居成都时的倾心之作。诗作开篇紧扣自身衰病之躯,娓娓道来,结尾处则以深夜挑灯研读《出师表》的画面戛然而止。整首诗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陆游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以及那份镌刻心底、永不磨灭的报国之志。诗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堪称神来之笔。它不仅如璀璨星辰般点亮了整首诗的思想苍穹,让诗歌的内涵得以升华,更凭借其深邃的哲理与炽热的情感,使这首七律在艺术造诣上超凡脱俗,独具一格,成为诗坛中熠熠生辉的经典之作。通览全诗,陆游以质朴而深沉的笔触,运用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忧虑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出。这份炽热的爱国情怀,以及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穿越了历史的重重帷幕,至今仍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病起书怀》由陆游创作。他写作此诗,是为了表达即便历经挫折,仍渴望效法诸葛亮北伐,实现统一中国的坚定决心,在病愈后也始终为国事忧心。彼时是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四月,52岁的陆游遭免官,生病二十余天,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在这样的经历下,他挑灯夜读《出师表》,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国题材诗。介绍了诗人陆游在病弱且遭贬谪的处境下,仍心系国家的心境。描绘了自己病骨支离、客居江干的落寞形象。体现了诗人无论自身境遇如何,始终秉持的忧国忧民之心。营造出一种沉郁顿挫、壮志难抒却又不甘沉沦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即便位卑、历经挫折,依旧渴望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情感。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地位卑微,但始终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将内心的爱国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情感真挚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用典:“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借诸葛亮《出师表》典故,以诸葛亮为榜样,表达自己渴望像他一样为国家鞠躬尽瘁,同时暗示对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期望。对比:“病骨支离纱帽宽”描绘了诗人自己病弱消瘦的形象,“位卑未敢忘忧国”则展现了诗人高尚宏大的爱国情怀,以自身的病弱、地位的卑微与忧国的壮志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诗人不顾个人困境,一心为国的伟大精神。情景交融:“孤臣万里客江干”,诗人将自己“孤臣”的孤独、漂泊之感与“万里客江干”的客居他乡的处境相融合,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情感基调,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落寞与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诗人以质朴而沉痛的笔触,既交代了自身的状况,又巧妙点题。“纱帽宽”一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手法,一方面形象描绘出他因久病体弱、身形消瘦,致使原本合适的纱帽如今显得宽大松垮;另一方面,又隐晦地暗示了自己遭贬谪的不幸遭遇。如此一来,诗人虽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只能远在江湖,漂泊客居江边,空怀报国之心却无力施展,那种深深的无奈与痛苦,在字里行间表露无遗。颔联“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堪称全诗的灵魂与核心。“位卑未敢忘忧国”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异曲同工,都将对祖国的热爱推至极致。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那高尚纯粹的人格和一颗炽热跳动的爱国赤子之心。正因诗人为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所以面对当下的挫折困境,他并未一蹶不振。他深信历史公正无私,定会对每个人的一生作出客观、恰当的评判。更为可贵的是,诗人的视野并未局限于个人得失,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国家命运,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颈联“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笔锋一转,诗人将关注点转向国家局势。他满心忧虑国家的命运,急切呼吁朝廷能够早日兴兵北伐,收复失地,重回故都,以抚慰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京华父老。在此,诗人满怀深情与期待,虔诚祈愿天地神灵庇佑国家社稷,助百姓摆脱战火,重归安宁与繁荣。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诗人巧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炽热的爱国情怀。彼时,收复河山的宏愿对于诗人而言,似乎遥不可及,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挑亮灯火,一遍又一遍细细研读《出师表》,满心期待皇帝能够早日领悟其中深意,奋发图强,实现国家的统一与昌盛。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律以其警策精妙之笔,绽放出独一无二的思想光辉,于艺术之境超凡脱俗,格调远超常人。诗中蕴含的深沉情感与崇高境界,引得后世诸多虽身处寒微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纷纷将其视作自勉自励的座右铭,借诗中精神砥砺前行,在岁月长河中不断传承着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

明著名文学家杨慎

# “位卑未敢忘忧国”,正是要求每个公民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尽一份力。

现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习近平用典》

# 陆游的悲情人生,有多少未了的心愿和志向。偏安一隅的东南小朝廷,为了苟安,竟守着江南半壁,不去讨伐金国、收复故土,天天歌舞升平,不知祸患,只图安乐,岂能不亡!陆游用他传诵千古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向我们袒露出一颗赤诚忠贞的心,爱国情怀伴随着他的终生。

现代中南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杨雨《侠骨柔情陆放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喜雨亭记》

下一篇:宋·杨万里《稚子弄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