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hán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2
èr
yuè
líng
fēng
chūn
hán
wèi
liǎo
qiè
yuán
gōng
hǎi
táng
yān
zhī
méng
méng
zhōng

译文

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之中。

逐句剖析

"二月巴陵日日风":二月的巴陵几乎天天都刮风,

# 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市,洞庭湖畔。

"春寒未了怯园公":料峭的春寒给园林的花木带来了灾难,叫人担心害怕。

# 园公:诗人自“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怯:胆小,害怕。,未了:未尽。

"海棠不惜胭脂色":娇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鲜红的花朵,

# 胭脂:一种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挺身独立在寒风冷雨之中。

# 独立:独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寒》是南宋诗人陈与义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彼时,作者正身处南渡避难的艰难时期,于巴陵写下此诗。开篇描绘出一幅二月风雨交加、春寒袭人画面。料峭的春寒,带着丝丝冷意,弥漫在四周。然而,后两句笔锋一转,呈现出园中海棠在雨中傲然绽放的景象。那海棠花不惧风雨,尽显无限生机,宛如黑暗中的曙光,给予作者心灵的启迪与鼓舞。整首诗借海棠这一意象来寄托志向,风格浑厚醇雅,情感表达蕴藉含蓄。细细品读,如同品尝一杯香茗,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彼时南宋朝廷初立,局势动荡,金兵压境。诗人陈与义为避战乱,一路辗转,来到岳州,暂居于郡守王接后园的君子亭,并自号“园公”。这年春二月,岳州的天气依旧透着料峭寒意,细密的春雨如丝如缕。一日,诗人漫步园中,却见一株海棠在春寒细雨中独自挺立,花瓣虽被雨珠打湿,却依旧顽强地绽放着。这一幕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其不禁感物生情,由花及人,诸多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二月巴陵春寒时节,海棠在风雨中独立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海棠坚韧品格的赞美以及自身复杂的感怀之情,风格沉郁蕴藉。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海棠在春寒中独立的形象,抒发自己在困境中坚守的情志。铺垫:以春寒风雨“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的恶劣环境,为后文海棠的坚韧做铺垫。联系到下文,不仅有风,而且有雨,春寒料峭中,日日风雨,凄冷无比。更何况诗人还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由己及物,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禁不住有些担心。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宛如为全诗铺设了一层清冷的底色。联系后文,不难察觉,这里不仅有风,更兼带着连绵的雨。在这春寒料峭的时节里,每日都与风雨相伴,那份凄冷之感,如影随形。而诗人彼时正处于流离失所、漂泊无依的困境,这种身世之悲与环境的凄寒相互交织。由自身的遭遇,诗人不禁推己及物,联想到满园即将吐蕊发芽的花木,心中油然而生担忧之情。“怯园公”这短短三个字,精准地道出了诗人复杂的心境:既担忧花木因春寒而无法如期绽放,又害怕它们即便绽放,也会遭受风雨的无情摧残。后两句“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即便满心忧虑,孤寂的诗人仍渴望在这艰难的境遇里寻得一丝慰藉。当他于园中瞥见海棠的那一刻,惊喜之情瞬间涌上心头,“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祁在《锦缠道》一词中曾写道:“海棠经雨胭脂透。”通常情况下,海棠历经风雨洗礼,如浸透的胭脂一般,难免会有所残败。然而,诗人眼中的这株海棠,却展现出别样的傲然姿态:它“不惜”自身娇艳的色彩,毅然“独立”于濛濛细雨之中。实际上,花木本无情感,真正有情的是诗人。诗人以饱含深情的目光去观照万物,于是世间万物仿佛都被赋予了情感。此刻,这株海棠已然不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更像是诗人自身的化身——既具风流雅致之态,又有着孤傲不屈的品格。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名为《春寒》,表面写春寒之景,实则借海棠自咏。诗人笔下的海棠,尽显雅致孤高之态,不仅风姿绰约,更具傲然品格,恰似其流亡岁月的真实映照。诗人巧妙地把自身的风骨与品格,细腻地融入对海棠的描绘之中。在诗里,海棠不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诗人精神的寄托与象征。如此精妙的构思与表达,让此诗在咏物诗中脱颖而出,堪称上乘之作。当我们将视野放宽,联想到“靖康之难”后,众多北方宋人无奈背井离乡、漂泊异地的苦难,这首诗所承载的情感,便超脱了诗人个人的情愫范畴。它反映出那个特殊时代下,无数人共同的漂泊之苦与坚韧之态,从而具备了更为广泛且深刻的普遍意义,引发众多读者的强烈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下一篇:宋·朱熹《司马光好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