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出汉宫时":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
#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泪湿春风鬓脚垂":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 脚:一作角。,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顾影无颜色":低头徘徊面容因悲伤而失色,
# 低徊:徘徊不前。
"尚得君王不自持":还是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回过头来却怪罪画师毛延寿,
#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归来:回过来。
"入眼平生几曾有":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 入眼平生几曾有:意谓像昭君这样的美貌生平从未见过。几:一作“未”
"意态由来画不成":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
# 意态:风神。
"当时枉杀毛延寿":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 枉杀:冤杀。
"一去心知更不归":从此一去心里便知道再不能回来,
"可怜著尽汉宫衣":可怜昭君仍全身还穿着汉服。
# 著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著:一作“着”。
"寄声欲问塞南事":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
# 塞南:指汉王朝。
"只有年年鸿雁飞":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人带来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好好安心在待匈奴王宫,不必常常想家;
# 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你难道不知道近长门宫里阿娇被锁闭,近在咫尺汉武帝却不愿踏入一步,
#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咫尺:极言其近。
"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
"毡车百两皆胡姬":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 毡车百两皆胡姬: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说独无处":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
# 说:一作“语”。
"传与琵琶心自知":只能把想说的话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捍拨春风手":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
#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捍拨:弹琵琶的工具。捍:一作杆。
"弹看飞鸿劝胡酒":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饮着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
# 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沙上行人却回首":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还不如胡人之恩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
# 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尚有哀弦留至今":只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古诗,也是一组咏史诗。诗歌以王昭君出塞的史实为题材,通过描绘昭君离汉赴胡的悲苦境遇与复杂心绪,结合历史评述与艺术想象,展开对人生际遇、家国恩义与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烘托:“低徊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写汉元帝见到昭君真实美貌时情不自禁的反应。通过帝王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昭君惊人的美貌,是前面“低徊无颜色”状态下的美貌,更显其非凡。“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写随嫁汉宫侍女为之垂泪,路上偶遇的胡地行人也被其琵琶声打动而驻足。前者是感同身受的同情,后者是不明就里但被艺术感染的打动。通过旁观者的不同反应,进一步从侧面衬托了昭君命运的悲惨和琵琶曲调的哀伤。铺垫:“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入眼平生几曾有”“当时枉杀毛延寿”等句,通过刻画明妃离宫时的悲戚神态、君王对其容貌的惊叹及枉杀画师的冤案,为后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悲剧结局铺垫,加重了失意氛围。细节描写:“弹看飞鸿劝胡酒”通过“弹琵琶”“看飞鸿”“劝胡酒”的细节,刻画明妃一边为胡人弹琵琶劝酒,一边望向飞鸿心系塞南的状态,展现其身处胡地却心念故国的矛盾与痛苦。渲染:以“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渲染悲戚氛围。前句写泪水沾湿鬓角的情态,后句描低回顾影的落寞神态,通过对明妃离宫时细微动作与神情的刻画,层层渲染其离乡去国的哀伤与眷恋故国的柔情,强化了人物的悲情色彩。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从明妃“出汉宫”起笔,王安石择取“明妃初出汉宫时”为切入点,选材颇具深意。倾城佳人远嫁异域,愈是描摹其容颜绝世,愈能引发世人恻隐。诗人以此为基,既着力描摹其眉眼低垂、徘徊顾影之态,又借君王视角铺陈“入眼平生未曾有”之叹,侧面映衬其绝世风华。故意态由来画不成之句更深化了这一意象,“意态”非仅指容貌,更折射其精神品格。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以上诸多铺陈皆为明妃“人生困顿”的结局埋下伏笔,愈显悲怆氛围。前四句写昭君入胡之前,后文述及别后生涯。诗人未拘泥于“紫台朔漠”的时空细节,而将数十载光阴凝练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明知归期无望,仍固守汉家衣冠。杜甫、王安石皆着意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复以“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续写,将明妃矢志不渝的故园情结镌刻入骨。末句借“家人万里传”之语,以强作宽慰反增悲怆,愈是自宽愈显悲怆,将悲剧色彩推向高潮。更精妙之处在于:笔锋轻转间点明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之悲始于“入汉宫”时。汉宫这座“不得见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况宫娥失宠与志士不遇颇有相通,故士人多借宫怨题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士不遇”的愤慨。然多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王安石却于此注入凛然之气。第二首开篇两句写明妃远嫁胡地,胡人以百辆毡车相迎。《诗经》“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的记载表明,胡人是以迎娶王姬之礼迎娶明妃。按常理,礼数隆盛当显恩义深重,此为后文“胡恩自深”预作铺垫。而“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王安石独辟蹊径,以细节刻画传神,明妃指尖流淌琵琶声劝饮胡酒,眸光却追随着飞鸿遥望塞南。此间矛盾,尽显其内心撕裂之痛。复以琵琶声催动“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肝肠寸断处,弹者苦楚自在不言。“哀弦”之悲,全从观者反应侧面烘托。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首层“汉恩自浅胡自深”陈述史实,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沦为和亲工具,汉恩实薄;胡人以盛礼相待,恩遇较深。次层“人生乐在相知心”揭示人情常理,若循此理,明妃当享胡地温情。然第三层笔锋陡转:明妃在胡不乐反哀,其“哀弦”至今回荡,足见当时锥心之痛。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以曲折笔法深掘明妃心志,彰显民族大义,正可“正人心,厚风俗”。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于今仍具教化意义。
4. 作品点评
《明妃曲二首》展现了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注重人物刻画的特点。诗人不仅精心描绘人物的“意态”,更深入剖析人物心理,通过渲染、烘托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将小说创作技巧巧妙融入诗歌创作。同时,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又借鉴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写作技法。这种创新使诗歌艺术手法更加丰富多样,显著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成功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虽以文为诗,却未削弱诗歌的形象性,诗末四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展开议论便是明证。正因王安石创造性地运用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写诗,读者也需以阅读小说、古文的视角来品读,方能真正领会诗中深意。
# 荆公自己写照之最显者。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 持论乖戾。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下一篇:宋·陈与义《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