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fēi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míng
fēi
chū
chū
hàn
gōng
shí
lèi
shī
湿
chūn
fēng
bìn
jiǎo
chuí
huái
yǐng
yán
shàng
jūn
wáng
chí
guī
lái
què
guài
dān
qīng
shǒu
yǎn
píng
shēng
céng
yǒu
tài
yóu
lái
huà
chéng
dāng
shí
wǎng
shā
máo
yán
shòu
寿
xīn
zhī
gèng
guī
lián
zhuó
jìn
hàn
gōng
shēng
wèn
sài
nán
shì
zhǐ
yǒu
nián
nián
hóng
鸿
yàn
fēi
jiā
rén
wàn
chuán
xiāo
hǎo
zài
zhān
chéng
xiāng
jūn
jiàn
zhǐ
chǐ
cháng
mén
ā
jiāo
rén
shēng
shī
nán
běi
míng
fēi
chū
jià
ér
zhān
chē
bǎi
liǎng
jiē
hán
qíng
shuō
chù
chuán
xīn
zhī
huáng
jīn
gǎn
chūn
fēng
shǒu
tán
kàn
fēi
hóng
鸿
quàn
jiǔ
hàn
gōng
shì
àn
chuí
lèi
shā
shàng
xíng
rén
què
huí
shǒu
hàn
ēn
qiǎn
ēn
shēn
rén
shēng
zài
xiāng
zhī
xīn
lián
qīng
zhǒng
shàng
yǒu
āi
xián
liú
zhì
jīn

译文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低头徘徊面容因悲伤而失色,还是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回过头来却怪罪画师毛延寿,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从此一去心里便知道再不能回来,可怜昭君仍全身还穿着汉服。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人带来消息,好好安心在待匈奴王宫,不必常常想家;你难道不知道近长门宫里阿娇被锁闭,近在咫尺汉武帝却不愿踏入一步,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想说的话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饮着胡酒。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还不如胡人之恩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只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逐句剖析

"明妃初出汉宫时":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

# 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泪湿春风鬓脚垂":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 脚:一作角。,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顾影无颜色":低头徘徊面容因悲伤而失色,

# 低徊:徘徊不前。

"尚得君王不自持":还是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回过头来却怪罪画师毛延寿,

#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归来:回过来。

"入眼平生几曾有":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 入眼平生几曾有:意谓像昭君这样的美貌生平从未见过。几:一作“未”

"意态由来画不成":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

# 意态:风神。

"当时枉杀毛延寿":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 枉杀:冤杀。

"一去心知更不归":从此一去心里便知道再不能回来,

"可怜著尽汉宫衣":可怜昭君仍全身还穿着汉服。

# 著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著:一作“着”。

"寄声欲问塞南事":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

# 塞南:指汉王朝。

"只有年年鸿雁飞":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人带来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好好安心在待匈奴王宫,不必常常想家;

# 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你难道不知道近长门宫里阿娇被锁闭,近在咫尺汉武帝却不愿踏入一步,

#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咫尺:极言其近。

"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

"毡车百两皆胡姬":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 毡车百两皆胡姬: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说独无处":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

# 说:一作“语”。

"传与琵琶心自知":只能把想说的话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黄金捍拨春风手":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

#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捍拨:弹琵琶的工具。捍:一作杆。

"弹看飞鸿劝胡酒":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饮着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

# 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沙上行人却回首":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还不如胡人之恩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青冢已芜没":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

# 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尚有哀弦留至今":只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组诗作品,被称为咏唱王昭君题材中最为人称道的诗篇。第一首着重刻画昭君的风仪神韵,通过对其仪态之美与情致之雅的描摹,既展现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又自然流露出其内心深处的幽微情感,同时暗含着对故土亲人的深切眷念。第二首以昭君出塞的史实为脉络,细腻揭示其在异域的生活境遇与心路历程,通过对其精神世界的深入开掘,凸显了超越民族界限的襟怀气节,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悲剧色彩与崇高品格的人物形象。全诗语言精炼深沉,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艺术手法丰富多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创作于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即王安石向仁宗皇帝呈递《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等文人均有相应唱和之作。据《廿二史札记》记载,北宋时期辽国与西夏持续交扰,朝廷每年需支付百万岁币。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北边患尤为突出,史称“西事尤棘”。当时如施宜生、张元等人因仕途受挫而投效辽、夏,为其出谋划策,加剧了宋廷的边防压力。在此历史背景下,北宋诗坛人士往往借汉喻宋,以明妃典故寄托时局感慨,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古诗,也是一组咏史诗。诗歌以王昭君出塞的史实为题材,通过描绘昭君离汉赴胡的悲苦境遇与复杂心绪,结合历史评述与艺术想象,展开对人生际遇、家国恩义与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烘托:“​​低徊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写汉元帝见到昭君真实美貌时情不自禁的反应。通过帝王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昭君惊人的美貌,是前面“低徊无颜色”状态下的美貌,更显其非凡。“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写随嫁汉宫侍女为之垂泪,路上偶遇的胡地行人也被其琵琶声打动而驻足。前者是感同身受的同情,后者是不明就里但被艺术感染的打动。通过旁观者的不同反应,进一步从侧面衬托了昭君命运的悲惨和琵琶曲调的哀伤。铺垫:“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入眼平生几曾有”“当时枉杀毛延寿”等句,通过刻画明妃离宫时的悲戚神态、君王对其容貌的惊叹及枉杀画师的冤案,为后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悲剧结局铺垫,加重了失意氛围。细节描写:“弹看飞鸿劝胡酒”通过“弹琵琶”“看飞鸿”“劝胡酒”的细节,刻画明妃一边为胡人弹琵琶劝酒,一边望向飞鸿心系塞南的状态,展现其身处胡地却心念故国的矛盾与痛苦。渲染:以“泪湿春风鬓角垂”“低徊顾影无颜色”渲染悲戚氛围。前句写泪水沾湿鬓角的情态,后句描低回顾影的落寞神态,通过对明妃离宫时细微动作与神情的刻画,层层渲染其离乡去国的哀伤与眷恋故国的柔情,强化了人物的悲情色彩。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从明妃“出汉宫”起笔,王安石择取“明妃初出汉宫时”为切入点,选材颇具深意。倾城佳人远嫁异域,愈是描摹其容颜绝世,愈能引发世人恻隐。诗人以此为基,既着力描摹其眉眼低垂、徘徊顾影之态,又借君王视角铺陈“入眼平生未曾有”之叹,侧面映衬其绝世风华。故意态由来画不成之句更深化了这一意象,“意态”非仅指容貌,更折射其精神品格。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以上诸多铺陈皆为明妃“人生困顿”的结局埋下伏笔,愈显悲怆氛围。前四句写昭君入胡之前,后文述及别后生涯。诗人未拘泥于“紫台朔漠”的时空细节,而将数十载光阴凝练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明知归期无望,仍固守汉家衣冠。杜甫、王安石皆着意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复以“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续写,将明妃矢志不渝的故园情结镌刻入骨。末句借“家人万里传”之语,以强作宽慰反增悲怆,愈是自宽愈显悲怆,将悲剧色彩推向高潮。更精妙之处在于:笔锋轻转间点明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之悲始于“入汉宫”时。汉宫这座“不得见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况宫娥失宠与志士不遇颇有相通,故士人多借宫怨题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士不遇”的愤慨。然多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王安石却于此注入凛然之气。第二首开篇两句写明妃远嫁胡地,胡人以百辆毡车相迎。《诗经》“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的记载表明,胡人是以迎娶王姬之礼迎娶明妃。按常理,礼数隆盛当显恩义深重,此为后文“胡恩自深”预作铺垫。而“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王安石独辟蹊径,以细节刻画传神,明妃指尖流淌琵琶声劝饮胡酒,眸光却追随着飞鸿遥望塞南。此间矛盾,尽显其内心撕裂之痛。复以琵琶声催动“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肝肠寸断处,弹者苦楚自在不言。“哀弦”之悲,全从观者反应侧面烘托。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首层“汉恩自浅胡自深”陈述史实,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沦为和亲工具,汉恩实薄;胡人以盛礼相待,恩遇较深。次层“人生乐在相知心”揭示人情常理,若循此理,明妃当享胡地温情。然第三层笔锋陡转:明妃在胡不乐反哀,其“哀弦”至今回荡,足见当时锥心之痛。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以曲折笔法深掘明妃心志,彰显民族大义,正可“正人心,厚风俗”。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于今仍具教化意义。

4. 作品点评

《明妃曲二首》展现了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中注重人物刻画的特点。诗人不仅精心描绘人物的“意态”,更深入剖析人物心理,通过渲染、烘托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将小说创作技巧巧妙融入诗歌创作。同时,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又借鉴了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写作技法。这种创新使诗歌艺术手法更加丰富多样,显著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成功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虽以文为诗,却未削弱诗歌的形象性,诗末四句以形象化的语言展开议论便是明证。正因王安石创造性地运用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写诗,读者也需以阅读小说、古文的视角来品读,方能真正领会诗中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荆公自己写照之最显者。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

# 持论乖戾。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下一篇:宋·陈与义《春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