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liǔ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liǔ
tiáo
bǎi
chǐ
yín
táng
qiě
shēn
qīng
zhǐ
qiǎn
huáng
wèi
liǔ
tiáo
néng
zhàn
shuǐ
shuǐ
zhōng
liǔ
yǐng
yǐn
cháng

译文

长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柳树的颜色还不是深青色,只是浅浅的黄色。柳条虽长,可它不一定能蘸到水,原来是水中柳条的倒影将它拉长了银塘。

逐句剖析

"柳条百尺拂银塘":长长的柳条轻拂过闪耀着银光的水塘,

# 拂银塘:形容春风吹拂,池塘闪耀银色的光。银塘:指清澈明净的池塘。

"且莫深青只浅黄":柳树的颜色还不是深青色,只是浅浅的黄色。

# 深青:指柳的颜色。,且莫:可作切莫解。且:尚,还。

"未必柳条能蘸水":柳条虽长,可它不一定能蘸到水,

# 蘸:刚刚挨着水面,入水无多。

"水中柳影引他长":原来是水中柳条的倒影将它拉长了银塘。

# 引:引申,这里指水中柳影把柳引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柳》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七言绝句。作为写景诗,诗的前两句生动展现柳的长度与颜色,后两句描绘出水中柳景。其写作上用词活泼新颖,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新柳形象。在赏析中,能感受到诗句对新柳姿态色泽的精妙呈现。这首诗情味隽永,以独特视角展现春天新柳之美,尽显杨万里诗歌清新自然、富有情趣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新柳》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写。杨万里一生喜爱自然景物,善于从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仕途虽有起伏,但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在某个春日,他见到新柳的优美姿态,被眼前充满生机的景象触动,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灵动的笔触展现出春天新柳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天新柳的长度、颜色以及水中柳景的画面,通过对新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句“柳条百尺拂银塘”,从远景描写入手。“百尺”突出柳条的修长婀娜与茂盛,“拂”字生动展现出柳的轻柔,仿佛少女的手轻触银光闪耀的池塘,描绘出一幅清新、煦暖、鲜亮且灵动的春树春水图,不仅勾勒出柳树与池塘相依的画面,还暗示了春风的柔和,为全诗奠定了充满生机的基调。次句“且莫深青只浅黄”,诗人聚焦于柳叶颜色。“且莫”和“只”两个词,传神地写出初春时节柳树只有浅黄嫩绿、尚无深青颜色的特点,深刻地流露出诗人对新柳的爱惜之情,也侧面体现出对新春的喜爱,因浅黄新柳正是初春的象征。后两句“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诗人视角由远及近、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转移到水中柳影。“引”字运用拟人手法,出人意料又极为巧妙,既呼应前文“百尺”之长,又描绘出一幅柳枝轻扬、水上水下相连的优美动感画面,将柳影及整个画面写活,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新柳、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尽显“诚斋体”活泼、新颖、意趣盎然的特色。

3. 作品点评

《新柳》作为杨万里的诗作,是体现“诚斋体”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其在构思上别出心裁,以新颖奇特的视角展现新柳之态。语言风格通俗活泼,朗朗上口,笔调爽朗明快,让整首诗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有力地凸显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师法自然的创作转变,更因其活泼、新颖、饱含意趣的特质,在文学史上为研究“诚斋体”诗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例,成为展现杨万里诗歌创作特色的代表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是一首写柳的绝句,初显了所谓“诚斋体”的风格,构思新颖奇特,语言通俗活泼,笔调爽朗明快。这首短小的绝句,把平平常常的柳树,写得妙趣横生、情味隽永,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

现代江南大学教授杨大中《唐宋绝句五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下一篇: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