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xiān
·
·
sòng
qi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bié
mén
sān
gǎi
huǒ
tiān
jìn
hóng
chén
rán
xiào
zuò
chūn
wēn
zhēn
jǐng
yǒu
jié
shì
qiū
yún
chóu
chàng
fān
lián
sòng
xíng
dàn
yuè
wēi
yún
zūn
qián
yòng
cuì
méi
pín
rén
shēng
shì
xíng
rén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行旅人。

逐句剖析

"一别都门三改火":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

#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天涯踏尽红尘":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依然一笑作春温":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无波真古井":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

# 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有节是秋筠":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 筠:竹。

"惆怅孤帆连夜发":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

"送行淡月微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尊前不用翠眉颦":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 颦:皱眉头。,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尊:一作“樽”。

"人生如逆旅":人生就是座旅店,

# 逆旅:旅舍,旅店。

"我亦是行人":我也是行旅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与友人重逢的场景,赞美了友人在历经坎坷与奔波后依然保持的平和心境和高洁风骨,如同古井无波、秋竹有节。下阕则聚焦于离别,抒发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的豁达思考。整首词突破了传统送别诗词中常见的缠绵悱恻、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创新。它将深邃的哲理融入豪放的笔触之中,直抒胸臆,既有情感的韵味,又充满理趣,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个性与词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创作的一首词,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而他的老友钱勰(字穆父)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北)调任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苏轼得知好友即将离开,便以此词赠行,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聚散的豁达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也是一首送别词,通过描绘与友人重逢和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豁达思考。上阕写重逢,赞美友人面对人生坎坷时的平和心态和高洁品格;下阕写离别,抒发了对世事人生的豁达思考。全词一改传统送别词的缠绵感伤,展现出苏轼独特的旷达与豪放,既有情韵,又富理趣。

2. 写作手法

借代:第一句“一别都门三改火”,这里“三改火”用了借代,指时间的流逝。夸张:“天涯踏尽红尘”运用了夸张,表现漂泊的艰辛。比喻:“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这里用了比喻,把心境比作古井,节操比作秋竹。意象组合:下片的“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中的“孤帆连夜发”和“淡月微云”是意象叠加,营造凄清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阕:久别重逢与人生感慨。上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描绘了苏轼与钱穆父久别重逢的情景。“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从时间上着笔,回忆了两人上次分别至今已三年(“三改火”),钱穆父在这三年间奔波于京城与吴越之间,历经宦海浮沉。“依然一笑作春温”:尽管经历了诸多波折,但两人重逢时依然能以笑容温暖彼此,如同春日般和煦。“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用对偶句式,以“古井无波”和“秋竹有节”比喻友人的内心平静和坚守节操。这两句不仅赞美了钱穆父的高尚品格,也反映了苏轼自身的坚守与豁达。下阕:月夜送别与人生哲理。下阕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友人孤帆远去,夜色中只有淡淡的月光和微云相伴,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表达了苏轼内心的惆怅。“尊前不用翠眉颦”:由哀愁转为旷达,劝慰送别的歌妓不必为离别而哀怨,也暗示了离别是人生常态,不必过于伤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以“人生如逆旅”作结,表达了苏轼对人生聚散无常的豁达看法。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为一时的离别而伤怀。

4. 作品点评

苏轼一生积极入世,怀揣着明确的政治理想与主张,但同时又深受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在官场失意、处境艰难之时,他总能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游离于世俗纷扰之外,展现出“无所往而不乐”的豁达心境。这种恬淡自安、闲适自在的态度,使他在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时,总能保持一份超然与洒脱。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苏轼的这种性格与态度得到了集中体现。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不仅展现了他对离别之情的豁达处理,更彰显了他豪放不羁、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即便在这些豁达的言辞背后,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对仕途坎坷的淡淡惆怅,以及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深沉感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这首词在豪放洒脱的外表下,更添了一份深沉的哲理与人性的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说文》:筠字从竹,竹皮也。孔颖达亦以为竹外青皮。苏东坡作《临江仙》词云:“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乃用白乐天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诗虽承乐天之语,而改竹为筠,遂觉差逊。

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

# 高朗。因送友而言我亦逆旅中行人之一,语极旷达。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下一篇:宋·杨万里《新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