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明风日雨干时":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
"草满花堤水满溪":小溪的河槽涨满了流水,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 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柳阴眠正著":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
# 眠正著:睡梦正酣。著,一作着。,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
"一牛吃过柳阴西":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 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桑茶坑道中》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题材诗。杨万里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夏日江南雨后初晴的乡村画面。开篇点明雨后转晴,阳光微风中,溪水涨满,堤岸草花繁茂,勾勒出清新明丽的远景,尽显自然生机。后两句聚焦近景,童子于柳荫下安然酣睡,牛儿悠然吃草至柳阴西,一静一动,和谐有趣。通过对田园风光与童真场景的刻画,展现乡村生活的闲适悠然,抒发诗人对自然及乡村生活的由衷喜爱与赞美,质朴文字间洋溢着浓郁田园气息。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前两句“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描绘出雨后初晴,阳光、微风、满堤花草、涨满溪水的静态画面,展现自然环境的生机。后两句“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童子酣睡为静,牛吃草移动为动,动静相互映衬,让画面鲜活,呈现出乡村生活的闲适与悠然。白描:诗人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画面,如“晴明风日雨干时”直白点明天气;“草满花堤水满溪”描绘出溪边堤岸花草繁茂、溪水涨满的景象;“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将童子酣睡、牛儿吃草的场景不加过多修饰地呈现,使读者能直观感受乡村生活场景。对比:颔联中童子的安然静睡与前两句充满活力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比,突出了童子的悠然闲适,展示出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3. 分段赏析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描绘出一幅雨后初晴的乡村自然风光图。“晴明风日雨干时”,直接点明天气状况,雨后初晴,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地面的积水在阳光与微风的作用下逐渐干涸。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天气的变化,更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灵动与活力,万物在晴日的滋养下开始复苏。“草满花堤水满溪”,诗人将视角聚焦于乡村的溪边堤岸。“满”字在这里被巧妙运用,溪边的小溪因雨水充沛而涨满,水面与堤岸齐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堤岸上,花草繁茂,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铺设的画卷,“满”字赋予了花草动态之感,好似它们在努力装点着堤岸。这两句诗从大环境到具体景物,勾勒出夏日江南田野水边清新、明媚的景色,为后文人物与动物的出场营造了美好的氛围,也透露出诗人对这风调雨顺、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童子柳阴眠正著,一牛吃过柳阴西”,将画面的主角引入,描绘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牧童牧牛图。“童子柳阴眠正著”,在柳荫的遮蔽下,一个童子正酣然入睡,他的安然与宁静与前两句中充满活力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使诗歌节奏在此处出现顿挫。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展现出乡村生活的闲适与悠然,童子的无忧无虑也跃然纸上。“一牛吃过柳阴西”,正当读者的目光停留在熟睡的童子身上时,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牛儿的动态。牛儿在一旁自顾自地吃草,不知不觉已经吃到了柳荫的西边。牛儿的悠然自得与童子的酣睡相互映衬,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因为童子的熟睡,牛儿得以自由自在地进食,这种和谐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让整首诗充满了质朴纯真的美感,表达出诗人对这种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
4. 作品点评
《桑茶坑道中》是杨万里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写作特色上,动静结合手法运用巧妙,开篇描绘雨后初晴的动态自然,尽显生机,后以童子酣睡与牛儿吃草动静映衬,让画面鲜活。远近结合构建画面,前两句远景写意勾勒全景,后两句近景工笔描绘童子与牛,尽显质朴纯真,“满”字更是妙趣横生。该诗整体和谐,以自然美与童真童趣的融合,生动展现南宋田园生活,为研究当时乡村风貌提供素材,以清新语言、灵动节奏为田园诗注入活力,丰富了表现形式。
# 整首诗从感情色彩上看,实质上是一首自然界旺盛生命力的赞歌。在读者面前出现的晴明风雨、花草水流、牛,都有一股勃勃生气。出现在诗中的人物,又是一个童子,正是生命力旺盛的年龄,他的睡眠,正是他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表现。
现代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陈铭
下一篇: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