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江南烟水路":梦中进入了烟雨迷离的江南,
"行尽江南":走遍江南大地,
"不与离人遇":也未能与离别的人儿相遇。
"睡里销魂无说处":梦境里离情消魂无处诉说
# 销魂:一作“消魂”。魂魄消灭。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觉来惆怅消魂误":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
# 消魂: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消魂:一作“佳期”。,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欲尽此情书尺素":想要写一封书信向你诉说相思之情,
#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素:白绢。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
#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又《汉书·苏武传》有“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因合称书信为鱼雁,亦有以鳞代鱼,以鸿作雁者。另亦指传书信者。
"终了无凭据":就算写成也无法寄去。
# 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却倚缓弦歌别绪":缓缓弹筝抒发心中的离情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移遍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术语。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是一首写闺怨题材的词。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梦中追寻江南离人却未能相遇,醒来后惆怅满怀,欲借书信倾诉相思却无从凭寄,只能借弹奏秦筝抒发别绪的情景,从而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痛苦、对离人的思念以及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2. 分段赏析
“梦入江南烟水路”一句,写主人公进入梦境,梦中来到烟水迷离的江南之路。“梦入”点明情境,“江南烟水路”描绘出江南特有的朦胧景致,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幽远、惆怅的基调,将思念之人引入到充满诗意的江南场景中,开启了一段充满遗憾的情感之旅。“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承接上句,在江南的烟水之间不断寻觅,然而始终未能与思念的离人相遇。“行尽”二字体现出寻觅之久、思念之深,江南虽美,却因不见离人而徒增失落,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怅惘、落寞的氛围。“睡里销魂无说处”写主人公在睡梦中也饱受相思之苦,却无处诉说这种销魂的痛苦。“睡里”点明时间和情境,“销魂”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无说处”则强调这种痛苦的难以言说,将那种深沉、压抑的情感细腻地表现出来。“觉来惆怅佳期误”从梦境回到现实,醒来后满是惆怅,只因错过了与离人的美好约会。“觉来”与“睡里”相对,“惆怅”直接点明心情,“佳期误”点明惆怅的原因,把因错过约会而产生的懊悔、失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欲尽此情书尺素”表明主人公想要把满腔深情通过书信传达给对方。“欲尽”体现出情感的浓烈和想要倾诉的急切,“书尺素”则是古代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常见方式,这一句展现出主人公积极试图解决相思之苦的努力。“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写主人公想借助大雁传书、鱼传尺素的典故来传递情意,却最终没有结果,没有凭据。“浮雁沉鱼”引用了传统的传递信息的意象,“终了无凭据”则打破了主人公的希望,增添了一种无奈、无助的愁绪,使情感更加深沉。“却倚缓弦歌别绪”写主人公无奈之下,只能依靠弹奏琴弦来抒发离别的愁绪。“却”字表示转折,体现出前面的努力失败后,转而用音乐来寄托情感,“倚缓弦”描绘出弹奏时的姿态,“歌别绪”则点明了弹奏的目的,将情感融入到悠扬的琴音之中。“断肠移破秦筝柱”进一步深化情感,主人公弹奏秦筝,因愁绪太重,不知不觉中将筝柱都移乱了。“断肠”直接表达出极度的痛苦,“移破秦筝柱”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沉浸在痛苦之中,借弹奏秦筝来宣泄无尽的愁思,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 。
# 人必说梦中相会,何等陈腐。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九
# 此首一起从梦写人,语即精练。盖人去江南,相思不已,故不觉梦入江南也。但行尽江南,终不遇人,梦劳魂伤矣,此一顿挫处。既不遇人,故无说处,而一梦觉来,依然惆怅,此又一顿挫处。下片因觉来惆怅,遂欲详书尺素,以尽平日相思之情与梦中寻访之情。但鱼雁无凭,尺素难达,此亦一顿挫处。寄书既无凭,故惟有倚弦以寄恨,但恨深弦急,竟将筝柱移破。写来层层深入,节节顿挫,既清利,又沉着。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一篇:宋·林洪《折柳》
下一篇: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