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麦畦中雉雊":冬小麦田畦里,野鸡声声啼叫,
# 雊:雌雉鸣声。一作鷕。,雉:鸟名,俗称野鸡。
"柔桑陌上蚕生":田间小路旁,柔嫩的桑树间,蚕宝宝开始生长。
"骑火须防花月暗":倘若趁着月色骑马夜行,得留意灯火,别让花朵月色黯淡无光,
# 骑火:夜骑时用以照明之物。
"玉唾长携彩笔行":还得常带着纸笔,随时记录美好。
# 玉唾:原意唾液如玉,转为出口成章之佳句。
"隔墙人笑声":忽然,隔墙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莫说弓刀事业":别提那征战杀敌、建功立业之事了,
# 弓刀事业:有出征杀敌之意。弓刀:犹弓剑。
"依然诗酒功名":如今只能在诗酒间追寻所谓的“功名”。
"千载图中今古事":千年流传的图册中,记载着古今多少事,
"万石溪头长短亭":万石溪头,矗立着供人休憩的长短亭。
# 短亭:岗亭。
"小塘风浪平":眼前小池塘,水波平静,不起波澜。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怀人词。描绘了作者在峡石道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乡村田园风光,营造出闲适氛围,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友人吴子似事功的赞美,借峡石道中景与事写出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宿麦畦中雉雊,柔桑陌上蚕生”,前句写雉鸡鸣叫这一动景,后句写柔桑生长的静景,动静相衬,展现乡村春日生机勃勃的画面,体现作者愉悦心情。借景抒情:上片的乡村景色描绘,蕴含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结尾“小塘风浪平”,借平静塘景暗示自己落职闲居却心平气和的心境。虚实结合:“骑火须防花月暗,玉唾长携彩笔行”,实写峡石道的美丽景色,引发作者夜间游玩需带照明、彩笔的遐想,由实入虚,丰富内容。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宿麦畦中雉雊,柔桑陌上蚕生”,辛弃疾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乡村春日图。麦田里,雉鸡欢快地鸣叫,似在呼唤同伴;田边小路旁,柔嫩的桑树长出新叶,蚕宝宝也开始了生命旅程,一动一静,尽显生机,作者内心的快慰也悄然融入其中。接着,“骑火须防花月暗,玉唾长携彩笔行”,作者由眼前美景展开想象,若在夜晚穿行峡石,得备好照明,以防美景因光线不足而失色;还想着要带上纸笔,随时记录美好,与友人分享。最后“隔墙人笑声”,这突如其来的笑声,像把作者从遐想拉回现实,那笑声中的欢乐也感染了他,同时,让作者自然而然地想起友人吴子似,顺势引出下片。下片笔锋一转,“莫说弓刀事业,依然诗酒功名”,辛弃疾感慨社会现实不允许自己征战杀敌,只能以诗酒为伴,看似超脱,实则饱含无奈与沉痛。随后“千载图中今古事,万石溪头长短亭”,夸赞吴子似纂修县志、修筑亭堠是造福百姓的千年盛事。结尾“小塘风浪平”,再次描绘小塘平静之景,呼应开篇,暗示自己虽闲居,却能平和面对,言简意赅,韵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词将写景与叙事紧密交织,把情感自然融入景色描绘之中,并以景语作结。词中于轻柔笔触间暗藏细微愁绪,言辞平淡,却饱含深沉情感,极具回味空间,让人反复咀嚼,意犹未尽。
上一篇:宋·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