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花枝把酒杯":去年我在花枝旁,手持酒杯。
# 去岁花枝把酒杯:宋·王介甫《过外弟饮》诗:“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花枝:一作君家。
"雪中曾见牡丹开":还在雪中曾经见过牡丹盛开。
"而今纨扇薰风里":如今在这微风轻拂、手持纨扇的夏日里,
# 薰风:和风,指初夏的东南风。
"又见疏枝月下梅":又见到月光下稀疏梅枝。
"欢几许":这般欢乐能有多少呢,
"醉方回":要大醉才肯回去。
"明朝归路有谁催":明天回去的路,有谁会催促我呢。
"低声待向他家道":要轻声地对主人家说,
"带得歌声满耳来":带着满耳的歌声回来啦。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宴饮纪游词。介绍了友人家歌妓献艺场景,展现宋代文人宴饮文化,呈现南宋文人社交生态与艺术趣味,彰显宴饮之欢与生活情趣。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岁花枝把酒杯。雪中曾见牡丹开。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运用对比。前两句写去岁雪中赏牡丹的冬日场景,后两句写而今纨扇薰风下见月下梅的夏日情境,以“去岁”与“而今”、“雪中牡丹”与“月下梅”对比,清晰展现两次不同的宴饮观艺经历,凸显场景的变化与时间的变化。比拟:拟人,“又见疏枝月下梅”,把歌妓二次表演的美妙姿态与灵动情态,借月下梅影来拟人化呈现。梅枝本是无情感、无动作的植物,却因要比拟歌妓表演,被赋予了类似歌妓舞动、展现风姿的“行为”。以梅枝在月下的疏朗姿态、朦胧影子,模拟歌妓轻盈的身形与表演时的韵味,让歌妓的表演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呈现,而像梅枝在月下自然“舞动”。比喻:“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运用比喻。句中以“疏枝月下梅”比喻歌妓的二次表演,梅花姿态清雅,诗人借月下梅的雅致形象,暗喻歌妓表演时的优美情态,让读者直观感受表演的灵动与雅致。直抒胸臆:“欢几许,醉方回”运用直抒胸臆。诗人不借助景物或典故,直接以“欢”字点出宴饮的欢乐氛围,用“醉方回”直白表达自己因宴饮酣畅而沉醉的状态,无需含蓄铺垫,直接抒发内心的畅快与尽兴,让宴饮的欢愉之情清晰直白。
3. 分段赏析
上阕:“去岁君家把酒杯。雪中曾见牡丹开”,开篇回溯往昔,点明过去在友人家中宴饮,以“雪中牡丹开”,这一反常景象,以冬日牡丹反季节绽放,暗喻歌妓首次献艺。寒冬本非牡丹绽放之时,这般独特情境,为歌妓出场添上奇异且难忘的背景。“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笔触转入当下,转入夏日情境,夏日微风轻拂,纨扇轻摇之际,借“月下梅影”,对应歌妓二次表演。冬夏季节更替,牡丹、梅花异种并现,借不同时节、不同花卉,巧妙勾勒出两次宴饮的画面,将歌妓不同阶段的献艺,融入自然变换的情景里面。下阕:“欢几许,醉方回”,直白道出宴饮的畅快,以“醉方回”凸显欢愉程度之深,把宴饮时的酣畅淋漓呈现出来。“明朝归路有人催”,笔锋一转,暗指夫人盼归、催促的情景,为下句回应做铺垫。“低声待向他家道,带得歌声满耳来”,面对夫人催归,词人以诙谐语调,称要低声告诉夫人,自己带回满耳歌声,既呼应前文宴饮间歌妓献艺之事,展现出宴饮的欢乐氛围,又将文人雅趣融入生活日常,让词充满轻松活泼的生活情味。
上一篇:宋·辛弃疾《洞仙歌·旧交贫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