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zài
dan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suì
huā
zhī
jiǔ
bēi
xuě
zhōng
céng
jiàn
dān
kāi
ér
jīn
wán
shàn
xūn
fēng
yòu
jiàn
shū
zhī
yuè
xià
méi
huān
zuì
fāng
huí
míng
zhāo
guī
yǒu
shuí
cuī
shēng
dài
xiàng
jiā
dào
dài
shēng
mǎn
ěr
lái

译文

去年我在花枝旁,手持酒杯。还在雪中曾经见过牡丹盛开。如今在这微风轻拂、手持纨扇的夏日里,又见到月光下稀疏梅枝。这般欢乐能有多少呢,要大醉才肯回去。明天回去的路,有谁会催促我呢。要轻声地对主人家说,带着满耳的歌声回来啦。

逐句剖析

"去岁花枝把酒杯":去年我在花枝旁,手持酒杯。

# 去岁花枝把酒杯:宋·王介甫《过外弟饮》诗:“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花枝:一作君家。

"雪中曾见牡丹开":还在雪中曾经见过牡丹盛开。

"而今纨扇薰风里":如今在这微风轻拂、手持纨扇的夏日里,

# 薰风:和风,指初夏的东南风。

"又见疏枝月下梅":又见到月光下稀疏梅枝。

"欢几许":这般欢乐能有多少呢,

"醉方回":要大醉才肯回去。

"明朝归路有谁催":明天回去的路,有谁会催促我呢。

"低声待向他家道":要轻声地对主人家说,

"带得歌声满耳来":带着满耳的歌声回来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再赋牡丹》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以“雪中牡丹”和“月下梅”两个意象相互对照,隐晦地写出友人家中歌妓两次表演的情景,也让宋代文人的宴饮文化得以体现。“雪中曾见牡丹开”“而今纨扇薰风里”等句子,形成了时间与地点上的交错之感;结尾“带得歌声满耳来”,用诙谐的语气回应夫人催促回家的话,既显出宴饮的欢乐,又藏着几分生活的趣味。辛弃疾现存的《鹧鸪天》词中,有两首都是以牡丹为题的,这一首运用比兴手法,表面是咏叹事物,实际是在写人,延续了古代文人把歌妓写入词作的创作传统。虽说这篇作品只是随性而作的笔墨,却鲜活地展现出南宋文人的社交状况和艺术喜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或瓢泉期间(1182-1207),当时他正处于仕途不顺、专心创作的阶段。据钟振振教授2022年考证,词题里的“牡丹”并非指真正的花卉,而是友人家中歌妓的代称。词人通过回忆两次宴饮的情景,既记载了宋代家妓陪酒的习俗,又隐含着对艺术审美的独到看法。和另一首同调作品《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相比,这两首词虽都以牡丹为题,立意却大不相同:本词借助花卉来写人(指代歌妓),另一首则是实实在在描写花卉,由此可见辛弃疾在《鹧鸪天》这一词调下多样的创作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宴饮纪游词。介绍了友人家歌妓献艺场景,展现宋代文人宴饮文化,呈现南宋文人社交生态与艺术趣味,彰显宴饮之欢与生活情趣。

2. 写作手法

对比:“去岁花枝把酒杯。雪中曾见牡丹开。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运用对比。前两句写去岁雪中赏牡丹的冬日场景,后两句写而今纨扇薰风下见月下梅的夏日情境,以“去岁”与“而今”、“雪中牡丹”与“月下梅”对比,清晰展现两次不同的宴饮观艺经历,凸显场景的变化与时间的变化。比拟:拟人,“又见疏枝月下梅”,把歌妓二次表演的美妙姿态与灵动情态,借月下梅影来拟人化呈现。梅枝本是无情感、无动作的植物,却因要比拟歌妓表演,被赋予了类似歌妓舞动、展现风姿的“行为”。以梅枝在月下的疏朗姿态、朦胧影子,模拟歌妓轻盈的身形与表演时的韵味,让歌妓的表演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呈现,而像梅枝在月下自然“舞动”。比喻:“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运用比喻。句中以“疏枝月下梅”比喻歌妓的二次表演,梅花姿态清雅,诗人借月下梅的雅致形象,暗喻歌妓表演时的优美情态,让读者直观感受表演的灵动与雅致。直抒胸臆:“欢几许,醉方回”运用直抒胸臆。诗人不借助景物或典故,直接以“欢”字点出宴饮的欢乐氛围,用“醉方回”直白表达自己因宴饮酣畅而沉醉的状态,无需含蓄铺垫,直接抒发内心的畅快与尽兴,让宴饮的欢愉之情清晰直白。

3. 分段赏析

上阕:“去岁君家把酒杯。雪中曾见牡丹开”,开篇回溯往昔,点明过去在友人家中宴饮,以“雪中牡丹开”,这一反常景象,以冬日牡丹反季节绽放,暗喻歌妓首次献艺。寒冬本非牡丹绽放之时,这般独特情境,为歌妓出场添上奇异且难忘的背景。“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笔触转入当下,转入夏日情境,夏日微风轻拂,纨扇轻摇之际,借“月下梅影”,对应歌妓二次表演。冬夏季节更替,牡丹、梅花异种并现,借不同时节、不同花卉,巧妙勾勒出两次宴饮的画面,将歌妓不同阶段的献艺,融入自然变换的情景里面。下阕:“欢几许,醉方回”,直白道出宴饮的畅快,以“醉方回”凸显欢愉程度之深,把宴饮时的酣畅淋漓呈现出来。“明朝归路有人催”,笔锋一转,暗指夫人盼归、催促的情景,为下句回应做铺垫。“低声待向他家道,带得歌声满耳来”,面对夫人催归,词人以诙谐语调,称要低声告诉夫人,自己带回满耳歌声,既呼应前文宴饮间歌妓献艺之事,展现出宴饮的欢乐氛围,又将文人雅趣融入生活日常,让词充满轻松活泼的生活情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洞仙歌·旧交贫贱》

下一篇:宋·辛弃疾《蝶恋花·洗尽机心随法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