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机心随法喜":除去功名之心,抛开得失之念,参悟佛法,心中充满喜悦之情。
# 法喜:佛教语。谓闻见、参悟佛法而产生的喜悦。《维摩经·佛道品》:“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苏轼《赠王仲素寺丞》诗:“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机心:巧诈之心,机巧功利之心。《庄子·天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看取尊前":试看酒筵之上,
# 尊:同“樽”,盛酒器。
"秋思如春意":连秋思与春意都没有什么区别。
"谁与先生宽发齿":靠什么帮助我健康长寿呢,
# 宽发齿:人老则齿落发白,故多用齿发为年龄象征。宽发齿即宽延齿落发白之期,亦即延年益寿之意。,先生:作者自谓。
"醉时惟有歌而已":醉时只有饮酒与歌唱而已。
"岁月何须溪上记":不必每天计算日子,
"千古黄花":陶渊明爱菊,千年不变,
# 黄花:菊花。
"自有渊明比":我要像陶渊明那样生活。
# 自有渊明比:陶渊明爱菊,后世誉其有淡泊高雅情怀。
"高卧石龙呼不起":躺在石龙上酣睡,别人叫都叫不醒。
# 高卧石龙呼不起: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溪堂醉卧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风颠。”石龙,龙形的巨石,谓雨岩石浪。因石浪“长三十余丈”,故称其为石龙。
"微风不动天如醉":周围一点风都没有,似乎老天也喝醉了。
# 微风不动天如醉:黄庭坚《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微风不动天如醉,润物无声春有功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介绍了词人罢官闲居带湖时期的生活情态,描绘了“洗尽机心随法喜”的超然心境与“秋思如春意”的恬淡情怀,体现了词人摒弃世俗机谋、参悟佛理的自适心境,营造了尊前把酒、醉歌宽怀的闲适意境,表达了词人以陶渊明为精神楷模、效法其高卧石龙、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以及在岁月流转中坚守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的高尚情怀。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微风不动天如醉”这七字描绘出山间静谧得如同沉醉的景象。表面是写自然景色的宁谧,实则借景抒情,将词人超脱世俗的心境融入其中。寥寥数字既刻画出山林幽寂之态,又含蓄传递出词人摒弃机巧之心、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高洁品格,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分段赏析
此词描绘了词人罢官闲居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境界。上阕着力刻画“洗尽机心”的超然心境。开篇巧妙化用《庄子·天地篇》典故,阐明摈弃世俗机谋后,内心自能随顺佛法、诸事欢喜的感悟。“看取”二句具体阐释这种心境:四时更迭本属自然规律,生老病死亦为生命常态,若能参透此理,便能如闻佛法般欣然自适,消解所有悲愁情绪。词人进而指出,既然秋日可如春日般令人愉悦,自然万物皆成赏心乐事,既能增添宴饮之乐,又巧妙呼应前文“尊前”之趣,充分展现其虽处逆境仍有乐观襟怀。“谁与”二句以设问形式,表明借酒听歌可消解衰老的忧虑,既照应宴饮场景,更凸显其旷达心境,自然过渡至下阕。下阕着重表现词人以陶渊明为精神楷模的志趣追求。辛弃疾对陶渊明推崇备至,不仅多次表达“待学渊明”之愿,更深刻领会其归隐真谛。词人借“岁月”三句直抒胸臆,表明甘愿效法陶渊明恬淡归隐、守拙归园田的生活态度,这正是其能以春日之心境看待秋日萧瑟、保持乐观自信的内在根源。“高卧”二句进一步刻画其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效仿陶渊明“北窗高卧”的隐逸风范,面对仕途沉浮始终保持波澜不惊的恬淡心境,甘于寂寞而自得其乐。“微风不动天如醉”七字,以山间静谧如醉的景致收尾全篇。
4. 作品点评
全词情景交融,由景入情而以景收束,既体现了词人面对落职闲居的旷达胸襟,更彰显其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与高尚人格追求。
# 词的上片写自己“洗尽机心”,得与失都无所谓,“秋思”与“春意”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醉酒放歌延年益寿而已,这是词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懑所致。下片写词人自比陶渊明,以秋菊为伴,“高卧石龙”的孤傲,以醉酒来与污浊的现实抗争。
新疆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刘坎龙《辛弃疾词全集详注》
# 此词反映词人醉歌忘忧的闲居生活。词人自比隐逸诗人陶渊明。“微风不动天如醉”,把闲适无碍的心境写到极致。通常认为这是政治失意以后的消极出世思想,其实,若从词人换一个观照生命意识的角度来看,“秋思如春意”,不也是一种见法生喜的新体验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杂志社副编审李琏生《中国历代词分调评注·蝶恋花》
# 读庄读佛,似可洗尽机心,超然物外;惟歌惟醉,方能忘却世事,重现自我。这就是稼轩初隐带湖时的心境。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庭《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传》
上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再赋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