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父之祖季思学士":赵昌父的祖父季思学士,
"退居郑圃":辞官隐居在郑国的园圃,
"有亭名鱼计":有一座亭子名叫“
"宇文叔通为作古赋":鱼计”,
"今昌父之弟成父":宇文叔通为此创作了一篇古体赋。
"于所居凿池筑亭":在他居住的地方开凿池塘、修建亭子,
"榜以旧名":用原来的名字命名。
"昌父为成父作诗":昌父为成父写了一首诗,
"属余赋词":嘱托我创作歌词,
"余为赋哨遍":我因此写了这首《哨遍》。
"庄周论于蚁弃知":庄子论述蚂蚁舍弃智慧,
"于鱼得计":鱼得到合适的计策,
"于羊弃意":羊舍弃心机,
"其义美矣":这些说法很有深意。
"然上文论虱吒于豕而得焚":然而上文论述虱子在猪身上被烧死,
"羊肉为蚁所慕而致残":羊肉被蚂蚁贪求而导致羊被残害,
"下文将并结二义":下文本应收束这两个寓意,
"乃独置豕虱不言而遽论鱼":却唯独放下猪和虱子不谈,突然转而谈论鱼,
"其义无所从起":这其中的寓意不知从何而来。
"又间于羊蚁两句之间":又在羊和蚂蚁的两句话之间穿插,
"使羊蚁之义离不相属":使得羊和蚂蚁的寓意分离不相关联,
"何耶":这是为什么呢!
"其必有深意存焉":其中必定有深刻的含义存在,
"顾后人未之晓耳":只是后人没有理解罢了。
"或言蚁得水而死":有人说蚂蚁得到水会死亡,
"羊得水而病":羊得到水会生病,
"于得水而活":鱼得到水会存活,
"此最穿凿":这种说法最牵强附会,
"不成义趣":没有真正的意趣。
"余尝反复寻绎":我曾经反复探究思考,
"终未能得":始终没能理解。
"意世必有能读此书而了其义者":我想世上一定有能够读懂这本书并理解其中深意的人。
"他日倘见之而问焉":将来如果见到这样的人并询问,
"姑先识余疑于此词云尔":暂且先在这篇文章中记录我的疑问吧。
"池上主人":池上的主人,
"人适忘鱼":人恰好忘记了鱼的存在,
"鱼适还忘水":鱼恰好也忘记了水的存在。
"洋洋乎":在广阔的水中,
"翠藻青萍里":穿梭于翠绿的水藻和青色的浮萍之间。
"想鱼兮、":想来鱼儿啊、
"无便于此":在这里没有什么不便之处。
"尝试思":试着思考,
"庄周正谈两事":庄子正在谈论两件事。
"一明豕虱一羊蚁":一是阐明猪和虱子的关系,一是阐明羊和蚂蚁的关系。
"说蚁慕于膻":说蚂蚁贪慕猪肉的腥膻,
"于蚁弃知":因此认为蚂蚁应舍弃智慧,
"又说于羊弃意":又说对于羊应当舍弃心机。
"甚虱焚于豕独忘之":奇怪的是,虱子在猪身上被烧死的事却唯独忘记了。
"却骤说于鱼为得计":却突然转而说鱼得到计策。
"千古遗文":千古流传的文章,
"我不知言":我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以我非子":因为我和庄子不是同一类人。
"子固非鱼":你本来就不是鱼啊,
"也":唉。
"鱼之为计子焉知":鱼所认为的合适计策你又怎么知道呢。
"河水深且广":河水又深又宽广,
"风涛万顷堪依":万顷波涛的风浪也足以依靠。
"有纲罟如云":有渔网像云一样密集,
"鹈鹕成阵":鹈鹕排成阵列,
"过而留泣计应非":经过时留下眼泪,这样的计策应该不可取。
"其外海茫茫":大海之外一片茫茫,
"下有龙伯":水下有龙伯,
"饥时一啖千里":饥饿时能吃掉千里之遥的鱼。
"更任公五十犗为饵":更有任公投下五十头牛的钓饵。
"使海上人人厌腥味":使得海上的人都厌恶鱼腥味。
"似鹍鹏、":就像鹍鹏,
"变化能几":变化的能力能有多少呢。
"东游入海":向东游入大海,
"此计直以命为嬉":这种计策简直是拿生命当儿戏。
"古来谬算狂图":自古以来,错误的谋划、狂妄的计划,
"五鼎烹死":最终会被五鼎烹煮而死,
"指为平地":都被视为平常之事。
"嗟鱼欲事远游时":唉,鱼儿想要远游的时候,
"请三思而行可矣":请三思而后行吧。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分段赏析
这首词以池上主人的视角切入,借庄子哲学展开思考,表面谈鱼,实则隐含对人生选择的深刻警示。上片先交代创作背景——友人昌父、成父凿池筑亭,属词人赋《哨遍》。词人由池中鱼起兴,引出对《庄子》论述的困惑:庄子论“蚁弃知”“鱼得计”“羊弃意”本有深意,却在上文提到“虱焚于豕”“羊慕蚁致残”后,突然跳过“豕虱”直接谈鱼,逻辑断裂;又将“羊蚁”二义分开,更显突兀。词人直言自己反复琢磨仍不解,推测其中必有深意待后人领悟,又驳斥“蚁得水死、羊得水病、鱼得水活”,为下片深入剖析做铺垫。下片以“子固非鱼”呼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借鱼的处境展开辩证思考:看似“洋洋翠藻青萍”的水中世界,实则危机四伏——河面有“纲罟如云”的渔网、“鹈鹕成阵”的捕食者;海外更有“龙伯”“任公”这样的庞然大物以鱼为食,连“鹍鹏东游”的壮举也被调侃为“以命为嬉”。最后词人以“古来谬算狂图,五鼎烹死”的历史教训作结,直劝“鱼欲远游时,三思而行”,实则是借鱼喻人,提醒世人:盲目追求“得计”“自由”,若忽视潜在风险,终将付出代价。
上一篇:宋·辛弃疾《书停云壁》